黑龙江省 北部交通枢纽,黑河地区辖市。位于松嫩平原东北部滨北、齐北、北黑3条铁路交汇处。面积7194平方公里,人口44.90万;市区人口20.5万。市境开发较晚,1932年龙镇县治移至北安镇,1938年改为北安县。1945年建立人民政权,曾一度设市,后改为县,1982年恢复为市。曾是黑龙江省省会。土地资源丰富,有多座国营农场。盛产小麦、大豆和马铃薯,是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东部森林资源丰富。工业以食品、机、木材、电力为主。交通便利,有绥北、齐北、黑北3条铁路交汇于此,是进出中国北方重要边贸城市黑河及旅游胜地五大连池的交通枢纽。
基本信息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黑河市正南方,总面积714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数43万(2010年六普人口数据) 市辖6个街道(和平,兆麟,铁南,庆华,北岗,铁西),9个乡镇。辖区内有中、省、市直单位42个。北安市东与绥棱县、逊克县接壤,西与克东县、拜泉县毗邻,南隔通肯河与海伦市相望,北与五大连池市交界,地处北纬47°35′-48°33′、东经126°16′-127°53′之间。全市总面积7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74%;林地34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27%;草原433平方公里,水面73平方公里,可垦荒地40平方公里。全市大部分为湖相沉积,地质成矿条件较差。发现有黄铁、石英砂、建筑用砂、蓝铁质、磷、耐火粘土、中石煤等矿。在广阔的山区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山产品:榛子、木耳、蘑菇、猴头、蕨菜、金针菜等;药材有人参、鹿茸、黄芪、贝母、五味子等;珍贵的禽兽有飞龙、猞猁、水獭等。 境内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共有支流26条,总长953公里。
北安市地处寒温带,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春初、秋末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偏北风多,降雨量少,空气干燥,气候寒冷。春末、夏季、秋初多受南来暖空气、蒙古低压影响,多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多而集中,空气湿润。常年平均气温0.2℃,最低气温-42.2℃,最高气温37.6℃。无霜期90-130天,全年平均日照2624小时,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历史沿革
北安市驻地,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村,后改北安镇。清末,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黑龙江全省垦务总局决定,于龙门镇(又称“老龙门”,今德都县境内)设龙门招垦局,始放毛荒。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5月29日,临时省议会议决,将龙门招垦局改为龙门设治局,兼办招垦事宜。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17年1月1日,依据省长公署令,将龙门设治局改升龙门县,为二等县。同年5月16日正式批准,并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以其地原系龙门镇,改为龙镇县;县知事于7月14日启用龙镇县印,正式更名为龙镇县。后将县署迁至新龙门(今龙镇),由县名而取镇名,称“龙镇”。1929年2月,撤销绥兰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1932年12月,伪龙镇县公署迁至北安镇。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1月1日,将龙镇县改为北安县。同年12月,改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北安街为北安省省会。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省政府驻北安县。1947年2月,成立黑嫩联合省,隶属第一专区;同年9月,黑嫩联合省分开,归黑龙江省管辖。
通北县,地居通肯河北岸,为“海伦所属北字段”,“清时皇家围场地”。清末,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清廷准奏,拟设通北县,知县驻通肯河北,定名“通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9月,设置海伦府通北稽垦局,“专理垦务”。翌年,省署派员查勘界址后,奉令将龙门续放安古镇、天乙公司、八旗生计地三段荒地划归通北稽垦局。1915年5月14日,奉令将原通北稽垦局改设通北设治局,选定周家地房为城基修筑衙署。隶属绥兰道辖。设治局辖区,东至萝北县界160里,西至克山设治局界10里,南至海伦县界75里,北至龙门设治局界45里,总面积约4200平方千米,人口1.8万余人。1916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规定龙门、通北等设治局于1917年1月1日“实行改升县缺”,为三等县,隶属绥兰道。委任原通北设治局设治员熊良弼为代理通北县知事。代理知事于1月22日启用“通北县印”。县知事驻今赵光镇前进村。至1930年,通北县城“名为县城,实无城池”,县政府“房屋坍斜,院墙未筑”。东北沦陷后,始由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4月,将拜泉县石泉区划归通北县,县政府迁驻通兴镇(后改通北镇)。
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同时将北安县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嫩江专区。同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0年1月7日,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由黑河专区管辖。1963年6月29日,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北安县仍隶于黑河专区。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并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又有变化,经请示国务院于1983年4月28日批准,又将通北县撤销并入北安市。1983年5月,将北安县正式改为北安市。隶属黑河地区管辖。
1992年末,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松嫩平原边缘。东与绥棱县、逊克县接壤,南以通肯河与海伦市分界,西与拜泉县、克东县毗邻,北与德都县相连。
1999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7个乡:和平街道、兆麟街道、庆华街道、铁西街道、铁南街道、北岗街道、通北镇、赵光镇、石泉镇、海星镇、二井镇、石华乡、杨家乡、东胜乡、胜利乡、城郊乡、自民乡、主星鲜朝族乡。
2001年,北安市辖6个街道、5个镇、4个乡:和平街道、兆麟街道、庆华街道、铁西街道、铁南街道、北岗街道、二井镇、石泉镇、赵光镇、海星镇、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杨家乡、东胜乡、城郊乡。
原名龙门、龙镇。地处祖国的北疆,北安之名,含有祈祷或寄希望于“北方平安”的意思。此地早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为貉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挹娄的属境;晋属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隋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为生女真地;金属蒲与路境,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的阿真国真卫;清属兴东道,为讷河厅辖境。民国三年(1914年)在龙门设置龙门设治局,后来龙门设治局开置为龙门县,并将县治移至其南的龙镇,民国五年(1916年)因与山西省龙门县重名,遂更名为龙镇县,属黑龙江省绥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为三等县。
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袭旧制。大同二年(1933年)六月县公所由龙镇迁至北安镇,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五年(1938年)龙镇县更名为北安县,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制改革,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北安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北安县隶属黑龙江省。一九五六年将通北县并入,一九六〇年北安县升置为北安市,一九六四年北安市又降置为县,一九八三年经国务院批准再次复设北安市。
中华民国时期,龙镇县的行政区划是:第一区北安镇,包括北安镇、乌裕镇、安古镇,21乡、75村;第二区县城厢,包括龙门镇、公安镇,4乡、10村。
伪满时期,大同2年(1933年)12月22日公布暂行保甲法,实行保甲制,龙镇县共分4保、40甲、477牌。4保是:北安镇保、孙船口保、龙镇保、孙吴保。北安镇保为30甲:东方甲、万顺甲、天成甲、日满甲、东松甲、道德甲、镇兴甲、衙门甲、保安甲、西松甲、天头甲、天二甲、天三甲、天四甲、天七甲、天八甲、天九甲、天十甲、天十一甲、天十二甲、天十三甲、天十四甲、务头甲、务二甲、财二甲、训一甲、训二甲、农头甲、农二甲、孝二甲。孙船口保2甲:河口甲、大连甲。龙镇保5甲:东街甲、西街甲、南街甲、北街甲、四乡甲。孙吴保3甲:南街甲、北街甲、二站甲。
伪康3年(1936年)开始实行《暂行街村制度》后,龙镇县改为1街5村,即北安街(现北安镇与城郊公社大部分、胜利公社全部);齐永生村(现自民公社大部分生产大队,村公所所在地自和一队)、徐海村(现建华公社,村公所所在地建华大队)、河东村(现东胜公社,村公所所在地东安大队)、孙家船口村(村公所所在地讷莫尔)、龙镇村(村公所所在地龙镇)。北安街下设六个区,即天成区、新兴区、东方区、向阳区、协和区、厚生区。各村下设屯,屯下设牌,区下设组。
1945年“八·一五”解放后,建立民主政府。北安县的行政区划是设10个区。即:一区(中央大街以西)、二区(中央大街以东)、三区(南下坎)、四区(自保、自卫、自富、自繁、自强、自荣、新维大队)、五区(现胜利公社)、六区(现自民公社)、七区(现建华公社)、八区(现东胜公社)、九区(讷莫尔)、十区(龙镇)。1947年省调整县界将九区、十区划归德都县,将一、二、三区合并为一区(城区),四区新胜村并入新二区,其余六村并入新三区。将五区改为二区、六区改为三区、七区改为四区、八区改为五区。1953年又将一区改为北安镇,二区改为胜利区、三区改为城西区、四区改为镇北区、五区改为河东区。
1956年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后的行政区划由于撤区划乡,北安片的河东区划为东胜乡,胜利区划为胜利乡,镇北区划为建设乡,城西区划为自民乡、自和乡。北安镇没动。通北片的石泉区划为石泉乡、长发乡、石华乡。海星区划为海星乡、幸福乡。新兴区划为新兴乡、和平乡、解放乡。赵光区划为前进乡、赵光乡,通北镇没动。全县8个农村区划为15个乡,下辖78个行政村(北安片45个村,通北片33个村)。另有北安、通北两个镇。通北镇有2个村:通北村、忠信村。报请地区批准时又从海星乡划出一个主星乡(朝鲜族自治乡)计16个乡。1958年从赵光乡划出一个福安乡。
1958年8月1日德都县并入北安县有青山镇、双泉乡、团结乡、建设乡、和平乡、太平乡、新发乡、兴隆乡、龙镇乡。省将国营农场、地方国营农场(劳改场)交给县管辖。成立了花园、二井子、凤凰山、福安、建设、二龙山、格球山、尾山、永丰、苏家店、襄河、七星泡等12个农场乡。
1958年9月13日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全县的行政区划是,成立政社合一的红旗、青山、通北、双泉、和平、龙镇、新兴、海星、石泉、石华、赵光等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1日又并成三个大公社,即红旗、青山、通北公社。两个农场公社赵光、二龙山公社。
1959年根据中央整顿人民公社的精神,全县划为红旗、青山、通北、前进、龙镇、庆华等6个人民公社;两个国营农场赵光、二龙山,14个地方国营农场福安、北安、凤凰山、永丰、苏家店、花园、龙镇、龙门、尾山、格球山、襄河、引龙河、长水河、良种场,3个县营农场五大连池、四棵桦、县种畜场。还有通北、沾河两个林业局。
1960年1月7日建市后与1959年的行政区划没有变动。
1963年撤市分县以后,北安县的行政区划是:北安镇、通北镇、建华、胜利、东胜、城郊、自民、赵光、新兴、新民、石华、石泉、主星、海星等14个人民公社。还有东风、自联、兴东3个县营农场、1个县营种畜场。还有胜利、四〇四、三〇三、缸窑、幸福等5个县营林场。1971年4月2日从幸福和三0三林场中划建一个自治林场,从胜利林场划建一个二井子林业站。1977年二井子林业站改为建华林场。1979年将7个县营林场划归地区营林局直接领导。1980年又下放给县领导。境内还有赵光、长水河、红星、建设、北郊、良种场、福安等国营农场和通北林业局。
文物古迹
新民遗址:该遗址位于通北镇新民大队东300米处,南距通肯河300米。遗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20米。地表现已开垦为耕地,到处可见陶片,布纹瓦,采集一石滔为60X60cm、高30cm、宽20cm。
朝阳遗址:遗址位于海星镇朝阳村西50米处,通肯河支流九道沟北岸的台地上。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现已辟为耕地,地表遗有较多的碎陶片,遗址中间有数处隆起的土包并伴有烧灰现象。在群众手中征集到该遗址出土的铜镜一面。
通北七道沟化石出土点:北安市通北镇七道沟大桥北300米七道沟河槽中,1998年春,群众在抽水浇地时发现古东北野牛骨头相连的颈椎骨化石。
黑龙江省政府旧址:位于北安市交通路八道街西南侧,省第三医院院内。1945年抗战胜利,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驻地北安,旧址座北朝南,南北长18.75米,高8.37米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有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051. 8平方米,1949年 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将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省会迁往齐齐哈尔, 房屋它用,现保存良好。
中共黑龙江省委旧址:位于北安市交通路十三道街南侧,1945年中共派王昆骋、陈大凡等19人由晋察冀到达北安成立嫩江地区工作委员会,后来改为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王昆骋任书记,11月中央又派王鹤寿、范式人、赵德尊、杨英杰等195名干部到达北安,充实省委,王鹤寿任书记,1949年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交成新黑龙江省,省会迁往齐齐哈尔,省委旧址是一栋灰色二层楼房,总建筑面积3472平方米,砖木结构,曾为北安农校校舍,后被惠达集团改造,原貌已遭破坏。
《黑龙江日报》报社旧址:始建于1936年,日伪时期建筑,原伪满《康德日报》报社,1945年日寇投降,中共在此建立《黑龙江日报》,这是北安解放区第一张党报的诞生地。现建筑物基本保持原貌,现为北安市博物馆所在地。
东北军政大学校址:位于北安市南直街首钢庆华工具厂,1946年5月东北军政大学从通北迁至北安。东北全境解放后,军政大学总校根据中央指示,于1949年7月随军南下,为中南军政大学和以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东北军政大学共办二期,培训学员2700多名,原校舍房屋已大部拆掉,在操场内建起了厂房。
赵光烈士纪念碑:位于北安市赵光火车站内,赵光(1922-1945)河北人,中共党员,15岁参加革命后到延安抗大学习。1945年8月,党派赵光来东北,任黑龙江省通北县政府秘书。12月19日国民党特务策动县保安大队叛乱,赵光在火车站被枪杀,1949年3月20日中共通北县委和政府决定将通北车站改名赵光车站,并在牺牲地立纪念碑。
革命屯:位于北安市胜利乡,原名李殿芳屯,1939年抗日联军来到李殿芳屯,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先后为抗联运粮食10多石,乌拉160多双,棉衣140多套及其它物品,由于叛徒告密,日军警察包围了李殿芳屯,逮捕30多人,25人被判刑,其中15人死在狱中,10人光复后回到该屯。解放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把李殿芳屯改名为"革命屯"。1951年毛主席接见了该屯代表尚大嫂。
侵华日军飞机场遗址:位于铁西区西侧,飞机场始建于1934年,1935年9月建成使用,主要供军用,兼营客运,是哈尔滨至黑河间中继着陆点,每周三、五两次,隔日往返飞行。1945年日本投降苏军进驻北安,将飞机场机库全部炸毁,跑道也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飞机场逐渐被一些企事业单位所占用,部分开辟为耕地。遗址地表遗留有大量碎石,水泥残渣。
柳派二人转:柳派二人转被称为正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2007年2月,柳派二人转已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