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马路上的雨水箅子可能会被树叶、杂物堵塞,导致排水不畅形成积水。“前不久我们有两名初三学生使用百叶窗的形式,利用物理和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这个大问题,发明了新型百叶窗式可自动开合的雨水箅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课程负责老师姜凤敏自豪地说道,学生在劳动课上的发明成果不仅成功申请了专利,还与相关部门完成了技术转让。“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在实际街道上完成示范铺设。”
2021年5月,海淀区被教育部评为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之一。海淀区教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以“科技+”劳动教育为特色,着力建设科技引领型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像人大附中这样,凝练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扩大劳动教育影响范围,引领学生不断创新,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解决身边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劳动教育育人空间的学校越来越多。用科技提升劳动课的“生命力”正在成为海淀区越来越多中小学校的共识。
“科技范儿”十足的劳动课
制作简易的北斗气象站,观测温湿度、监测水位……2021年起,人大附中开设了《校园北斗气象站》课,百余名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着科技的神奇和快乐。
为何开设这门课程?人大附中老师纪朝宪解释,在学校劳动课农业模块中,很多学生种植了中草药,“当时受疫情影响,他们不能到校,但特别关心植物生长状况。学生就想设计一套智能气象检测系统,远程监测控制各种气象数据,为农作物提供更精准的养护。”同时,我国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我们也想让学生通过设计北斗气象站,了解北斗导航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新时代的北斗精神。”
此外,纪朝宪也用拓展性任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比如可以跟智慧农业结合,实现气象数据观测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自动浇水、自动施肥等功能。也可以基于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创新应用的设计,让学生掌握新时代背景下必备的劳动知识技能。”
不只是校园北斗气象站。植物染、工具改进与发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电子控制技术……打开人大附中学生的课程表,会发现各种各样“科技范儿”十足的劳动课。
人大附中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校供图
该校劳动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李作林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有课内必修和课外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领域。其中课内必修课分为传统工艺与生活技术、校园劳动服务、生产劳动实践、生涯规划四大模块,包含40余个主题和实践项目。与此同时,劳动课并非只面向初中,在高一年级也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2020年9月,学校成立劳动教研组,校长刘小惠亲自主持学校劳动课程体系的建构,本着“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汽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拆解汽车、研究工作原理;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五大植物舱,专注于芯片研究可选择进入一生一“芯”项目;喜欢地质地层研究可以选择人工湿地建造项目……在北京一零一中,劳动教育不仅与科技相结合,还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北京一零一中英才学院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高科技项目。 学校供图
“我们学校的劳动教育不只是在劳动课上,而是融合在各个课程和活动之中。劳动课程都有相关的学科老师作为指导,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等方式获得劳动体验,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感悟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海淀区劳动教育带头人、北京一零一中学生处副主任吴雅雯表示,除面向全体学生的劳动课程外,为培养创新人才,学校还通过英才学院选拔对某个学科或领域感兴趣的学生们,并为其提供20余个高科技项目。
引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
海淀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如何利用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探索劳动教育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
在教室顶部安装专业电源设备、窗台上摆放着一排排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通过感受喉部声带振动而识别语音的专业设备……11月1日,在人大附中新改建而成的智能感知实验室里,课程教师郑晓告诉记者,作为生产劳动实践模块的其中一门劳动课,学生们可以在实验室里研究智能感知技术,并运用所学编程和智能硬件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提高同学们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人大附中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业资源,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开设面向未来的新型课程。无人机科学工程实验室、智能感知实验室就是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实验室。
在人大附中,用于劳动课的专业实验室有十几个,其中不少都得到了高校的支持。同时,在课程教研中,高校的专业力量也参与其中。比如人大附中的劳动教师何玲燕与生物老师王肖月合作开发的植物染课程,在北京服装学院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跨学科的实践与探索:体验古老的植物染技艺之外,学生还要寻找染料固色的秘密;甚至来一次染色的“考古”,同样是提取栀子的颜色,古代与现代有何不同?与高校合作开发劳动课程,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探索“双师多能型”劳动教师的培养路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进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人大附中学生体验传统的植物染技艺。 学校供图
北京一零一中也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了亲密合作。2020年9月,该校英才学院正式揭牌。这是一零一中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创新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创建的,国内高水平的专家和院士领衔在“英才学院”创建实验室,并亲自担纲指导。
在中学阶段即引入高校资源,突出跨学科、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提前感知前沿科技、不断拓宽探索的边界,这样的课程设置让中学生受益颇多。
今年8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办的第一届“一生一芯”技术论坛上,在一系列由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体的报告发言代表中,穿着北京一零一中校服的黄益安和烟雨松尤为显眼。在这次论坛上,两人汇报了自己设计芯片的感想。
“这两个学生就是通过英才学院的‘芯片集成电路实验室’课程学习到的芯片知识。毕竟跟大学不一样,高中的芯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芯片的兴趣、开发潜能。”吴雅雯说道。
借助“智库”培养师资
新版劳动课程标准发布、劳动课进课表、每周保证1课时教学……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劳动教育教师也提出新的挑战。
对于没有专职劳动教师、兼职劳动教师“所知不多”这些现实困境,如何破局?海淀区教委充分发挥了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和海淀区教科院两大“智库”的引领作用。
今年9月22日,海淀区2022年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培训的第三场活动如约而至。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劳动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同步开展,吸引了来自全区94所中小学、300余位负责学校课程建设、劳动教育的干部教师参与。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表示,自今年4月起,仅大型培训就已经开展了三次,每期聚焦不同主题,邀请学校分享经验、专家进行指导,“几乎覆盖了每一所中小学校。”林秀艳表示,为了给老师们提供精准指导、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前都会进行调研,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劳动活动比较零散,并不能称之为课程,同时专业师资缺乏,部分学校也存在着如何利用好周边场地、科研院所等资源并将之变成自己学校劳动教育特色等问题。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中心老师刘丽丽曾在培训中以《劳动项目、任务群到劳动课程体系的发展与策略》为题做主旨报告,详细讲解如何把零散的劳动活动、劳动项目或任务群搭建成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劳动活动与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劳动课程是系统化的设计。”刘丽丽解释,学校有很多像清扫校园、校内服务等劳动活动,可以设计成校园垃圾分类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可以设计三大模块,比如第一个模板为“垃圾分类我行动”,学生可以思考校园内的垃圾主要是什么、从哪里来的、垃圾处理的完整流程是什么;第二个模块“垃圾变宝巧设计”,让学生思考垃圾再利用的方式,比如堆肥;第三个模块“绿色家园共创造”,让学生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认识到通过自己的行动、服务践行美好的未来,比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等。
专业的指导、优秀学校的经验分享,让劳动教师们更好地理解了新课标下劳动课程系统设计的要点,也找到了可落地、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海淀区教科研老师张纪元介绍,截至目前,海淀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形成三种模式:一是针对劳动教育教师共性发展需要,集中优势资源,邀请中国教科院、北师大、首师大等专家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二是针对劳动教育教师个性发展需要,形成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带头人+行业专家的劳动教育教师指导团队,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科专业教师及兼职劳动教育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三是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社会热心人士等担任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实现1+1>2的教育效果,有效推进劳动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覆盖春夏秋冬四季的《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海淀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指导手册》《海淀区3-18岁学生家庭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师资培训的同时,海淀也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支持,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劳动课程。
到2025年,建成5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今年暑假,北京一零一中校内的桃林硕果累累、桃子飘香。150余名学生回到校园,变身“小桃农”收获果实。通过线上义卖,同学们利用自己亲手种植、养护、采摘的桃子赚得了“第一桶金”,这些款项将捐助给该校对口支援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学生。
北京一零一中学生参与桃树管理课程。 学校供图
吴雅雯告诉记者,2021年1月,该校课程教学中心设计开发了“校园桃树园艺课程”,学校非毕业年级的学生都参与了桃树管理课程,每个班级认领一两棵桃树、选派两名桃树管理员,学生们跟着专业的园艺师从剪枝、疏花、疏果,到施肥、病虫害防治、套袋,再到采摘、果实的品质鉴定,体验完整的桃树种植养护过程,学习其中的科学知识,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
除了这片桃林,北京一零一中还充分发挥家校社联合育人的功能,走出校园,开拓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比如与香山革命纪念馆合作,成立红色故事志愿讲解团;与圆明园合作,参与走进圆明园志愿活动,为游客免费提供中英文历史讲解。
学校劳动教育发展从来不是“单兵作战”,需要家校社共同发力,也需要从顶层设计到校园实践的统筹规划。
2021年5月,海淀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此后,海淀区委教工委、区教委组建专项领导小组,为统筹推进劳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工作纳入区“十四五”教育改革重点任务中,制定了《海淀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全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评选97所区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验学校和研究学校,组织84所学校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评选出区级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25名,对全区各学校主管劳动教育的干部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与此同时,海淀区也在不断建设多层级、多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群。
“帮助学校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更有效地对接,找到适合学校的基地课程。”海淀区教委德育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有助于衔接校内、校外,联合社会力量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该负责人透露,目前,海淀教委正在积极谋划在海淀北部利用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挂牌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总部基地,“用它来引领所有的基地建设。”同时,在海淀南部成立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利用专家资源优势,指导学校的劳动课程建设。
根据计划,到2025年,海淀要在全区建成50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200节劳动教育精品课。目前,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已提上日程。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