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顾远山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句誉满全球的名言。每当人们提到它,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近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
因为他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名言,所以人们也就自然地把这一名言的发明权归属于他了。
然而,在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并不是英国的培根,而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
他在其名著《论衡》中的《效力篇》里,早就对知识就是力量进行了论证,并且明确地提出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光辉论断。
知识就是力量
人需要知识,这是现在尽人皆知的真理,然而在我国古代,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王充却自觉地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知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是他的唯物主义知识论的理论依据。
他说:《程材》《量知》之篇,徒言知学,未言才力也。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程材》《量知》是《论衡》中的两篇,在这两篇里,王充通过文吏与儒生知识的多寡和能力大小的比校,阐明了他对知识的作用以及文吏与儒生优劣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效力篇》中王充所阐述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观点,就是在这两篇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他对人有知兰则有利矣观点的论证,又是从人为什么需要知识这样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的。
人需要知识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从理论上说明它,就不那么简单,所以王允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后。
深刻地认识到,人在与自然、在与社会斗争中,只凭个人自身的力量,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因而就需要知识来弥补,否则人就无法生活。
所以王充说:材不自能则须助,须助则待劲,这就像官长一样,只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治理不了社会的。
他所以治理不了社会就是因为他自己力量不足,因而就需要设置臣保浦助他进行统治。人的力量能像太阳那样没有照不亮的地方,也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能像孟贲、夏育那样力大无穷,无敌于天下,就不需要别人辅佐,人若是只凭两腿就能跨越江河,就不必架设桥梁,人若是只凭两腿能行万里路,就不必造车养马。
车马之用,桥梁之设,就是为了弥补人力之不足。这些都说明了人对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知识是人与自然斗争的有力武器,人只有具备知识才能征服自然,才能保证人们的活动和生存。
对知识等同力量的阐述与理解
关于这些道理,王充在《程材篇》中作了这样的阐述:材不自能则须助,须助则待劲。官之立佐,为力不足也;吏之取能,为材不及也,日之照幽,不须灯烛;贲、育当敌,不待辅佐。
使将相知力,若日之照幽,贲、育之难敌,则文吏之能无所用也,病作而医用,祸起而巫使。如自能案方和药,入室求祟,则医不售而巫不进矣。
桥梁之设也,足不能越沟也;车马之用也,走不能追远也,足能越沟,走能追远,则桥梁不设、车马不用矣,天地事物,人所重敬,皆力劣知极,须仰以给足者也。
由此可见,王充在论证人为什么需要知识问题上,他是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上寻找原因的。
人要征服自然、治理社会,不是只凭个人自身的力量所能办得到的,必须借助知识的力量。人力劣知极,须仰以给足者也,这就是人所以需要知识的原因所在,是王充论证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一个根据。
知识的力量,其具体表现,就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的改造,这是王充论证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又一依据,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的改造,是通过人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所以,王充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论断,就是把知识和人的实践统一起来的科学概括。它是知识力量与人的力量的统一体。
个人的力量与个人的知识是不可分割的,世上绝没有无知识而真正有力量的个人;同样,也没有能离开人的知识,知识离开人是不会变成力量的。
知识变成力量,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人及其实践,所以,王充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思想,表明了他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当时人们认识的最高水平。
因而知识的力量就表现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之中,表现在改造社会风化上,表现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上。在这些方面所表现的实际功效和实际效果,就是知识的力量。
这就是王充所说的以知为力、以力为功,知识的力量不是人的气力所能比拟的,它要比人的气力巨大得多。
学而无止境
王充从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思想出发,呼吁社会要重视知识、学习知识、尊重儒生、重用儒生,可是,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并不如此,谶纬迷信盛行,科学被忽视,轻儒生重文吏。
这就激起了王充对当时社会的极大不满:论者多谓儒生不及彼文吏,见文吏利便而儒生陆落,则诋皆儒生以为浅短称誉文吏谓之深长,是不知儒生,亦不知文吏也。
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何则?并好仕学宦,用吏为绳表也,儒生有阙,俗共短之,文吏有过,俗不敢皆。归非于儒生,付是于文吏也。
他认为,世俗就是如此的不公,褒文吏诋儒生,把世间正确的东西都归之于文吏,把一切缺点错误都推诿于儒生,儒生有点毛病就遭到世俗的攻击,而文吏有过,谁人敢说个不字。
这实在是极大的不公和偏见,这股歪风流行,使儒生备遭诋毁和轻视。世俗如此轻视儒生,不是风火儒才能不如文吏,知识无用,而是因为在上的统治者不识其能而弃之不用,世俗人也就推波助澜。
论事者不曰才大道重,上不能用,而日不肖不能自达,明是在上不用反倒诬其不肖不能自达,把儒生遭弃的社会原因归咎于他们无能。
这种颠倒是非的责怪,哪里还有什么公理!王充对此所表示的义愤、说明了他对汉代儒生的处境和遵遇表示极大的同情和不满。
儒生:所以超过文吏、其一是他们学问日多;其二是有高深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尽材成德、先进于文吏。
王充虽然未明确儒生是最先进的阶层,但从他对儒生的评价看,认为他们最有知识、最有道德,超过任何一个阶层、实际上是肯定了他们是最先进的。
在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肯定知识分子的先进性的思想家,可调凤毛鳞知,在王充限里.文吏是文丑不好的,他们贪爵禄者不能谏于上。
一日居位,辄微利以当盗用,侵渔徇身,不为将(贪)官显义,是一些唯利是图、鱼肉人民之辈。
而儒学大义,以道事将,不可则止.有大臣之志,已经勉为公正之操敢言者也,他们是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主持公道、敢于讲话的人,儒生文吏两相比较,悬若天壤,一言以蔽之文吏少道德而儒生:多仁义。
综上所述.王充关于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论断,是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依据的,他通过人需要知识、知识作用的论证,唱出了重视知识、尊重儒生、重用儒生的时代佳音。
演奏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千古绝唱,尽管王充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论断,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有着时代的差异,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达到培根的水平。
但他对知识就是力量的科学概括,在本质上却和培根是一致的。
王充能在东汉时代就论证了知识就是力量,提出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论断,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它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愧为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