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整个演变和确立过程,我们很清楚的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形式或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表现源于非物质性文化表现,我们需要颠覆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寻找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文化表现形式,为保护包括物质性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提供指导”。因此我们需要深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才能更准确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活动,但对于各种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言,它们一般不会同时呈现出所有如下特点,而大都是各有侧重。
一 活态性
人类文明是通过“文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的,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字”和“文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活态性,“文字”一旦创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变,“文物”一旦成形,亘古不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特性。
从非遗价值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主体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独特性、高超性,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文化根源、智慧、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价值因素,这些价值是通过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人们的行为活动来进行表现和传承的。
从生存形态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产生、活态发展和活态传承的。陕西茯茶制作技艺是因为运输黑茶的船在泾河里翻船而无意间发现了金花茶的产生并且还能有独特风味这个动态事件产生的;后经茯茶手艺人不断研究和尝试发花技艺这个动态过程让发花工艺不断发展而成熟起来的;最终又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活态传承方式,茯茶技艺才能流传至今。
从变化品格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历史,又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它既与历史相联系,又不断与历史发展的新环境、新现象相互调适,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品格,才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得以流传至今,还是民众生活之所需。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正是凭借着一定的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的。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根本、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目标。
二 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决定的。人类遗产的本质是人类的前代遗存被后代认为具有价值而传承,所以传承性是人类所有遗产的共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一旦停止了传承活动,这个文化就会消失,而消失的文化就不能再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而千百年来格萨尔没有文字,而主要靠格萨尔艺人的不断吟唱而进行传承,正是这样的传承性,当代的我们才能一窥藏族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才能了解古代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生活等情况。(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