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趣话:“此木为柴山山出”,您来对个下句?

对子趣话


对对子,又称“对对字”,由来已久。

对对子的要求,大家都不陌生。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果讲“古语”,那就是“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云漠漠,雾蒙蒙……”,一套老长的韵文。

古时候,小孩子开始上学,在几岁学童的启蒙教育当中,对对子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起自己学童时期的书塾生活,就提到了在课堂上对对子:“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了七言”。按中学语文课本上的解释:“对课”,是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作诗的一种练习。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这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对子吧。

在宏篇巨著《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里才思敏捷地对匾额的情节,描写的就是古时候上书塾的孩童对对子的情景;而且,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作者曹雪芹真是一位对对子的“业界高手”!

对对子这门“功课”,对于古代的学童来说,是作诗的最基础的准备——最起码的必修课程,个中规律是必须要烂熟于心的。否则,你就要挨老师的板子。我想,初学对课,那些孩子们定然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入门后,特别是当“牛刀小试”之后,那其中的乐趣,却是局外人难以体会到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历代的大文豪、大诗人们为什么能够出口成章;那么美妙绝伦的诗(词),为什么能够一挥而就了——因为人家有深厚的“对字”功底,而且又“谱不离口,拳不离手”,时时操练,日日磨砺,诗词之剑,焉有不锋利之理?看,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诗句,是多么工整的对子,描绘的又是多么美妙、壮阔的情景,揭示的又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是我们从古人的诗歌里摘录出来的句子。而关于文人墨客们妙对对子的传说故事,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略举一二;如果您知道更加精彩的妙对故事,那就请你也讲出来,大家一起开开眼界?

宋代第一大文豪苏东坡,年轻时候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诗、词俱佳。时人无不赞叹,他也因此颇有些自负。于是,自己手书一联,张贴于书斋门上:“识尽天下字 读遍人间书”。

一日,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二话没说,就从怀里掏出一本薄薄的书,递给了苏轼。苏轼接过书来一看,书名闻所未闻;翻开第一页,更是大吃一惊:十个字里倒有七、八个见所未见!苏轼大感惭愧,向老者深施一礼,马上把门上的一联手书添加了几个字,成了一副新对子: “立志识尽天下字 发愤读遍人间书”。

这虽然只是个传说故事,但通过故事中对联的改动,却告诉了世人一个道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

这日闲暇之时,苏大学士走出公衙到郊外散步,行至一山坡前,但见山花遍野,鸟语婉转。流连之间,不觉诗意大发,刚要吟诗成句,一抬头,一位担着柴草的白发樵夫已经站在了面前。苏大学士刚要让道,谁料那老者却先开口说道:“小老儿知道您是苏大学士,恕小老儿肩负重物不能行礼!常言道:空手让肩挑;可您大学士,小老儿该让您;但须对得上小老儿的一句上联。”

苏大学士闻言,哈哈一乐道:“请出上联!”

老者一指所肩之柴,然后环视四野道: “此木为柴山山出。”

苏大学士一听,暗吃一惊:这上联,表面上看,是一句平常话;但却是一句拆字组字联:“此”和“木”组合为“柴”字,两个“山”组合为“出”字。俗话说,情需由景生,一时之间难对出下句。而老者又肩担重物,苏大学士于是歉意一笑,说道:“老人家,见笑了!”身让道边,老者捋须一笑,说道:“‘此木为柴山山出’,小老儿告辞!”

老者走了,苏大学士一边走,一边沉吟,猛一回头,看到日头已近西山,山角下的农家草屋上,冒出了阵阵炊烟,见此情景,苏大学士双手一拍,道:“有了!”随口吟出了下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

关于苏东坡对对子的传说有很多,这里再说一个吧。

说,一个春日,苏东坡和他的好朋友和尚佛印去踏青春游。二人边走边谈诗论佛,兴趣盎然。不知不觉间,来到一条小河边。只见河边有一只狗正在“噶嘣噶嘣”地啃着一块骨头,苏东坡眉毛一扬,随口吟出了一句:“狗啃河上骨”。

佛印闻言,摸着光头呵呵一乐,然后二人继续往东前行。转过一面坡,只见河里顺水漂下一只不知道是死猫还是什么的小尸首,佛印轻念一声“阿弥陀佛”,然后吟道: “水淹东坡尸”。

二人相视,抚掌大乐!

……

前些日子,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副对子,却是以笑话的形式出现的。

说,从前,有个姓石的私塾先生,教课不上心,喝酒很认真。每次喝多了,就不讲课了,而是出个上句,让学童们自己对句,他则坐在讲台上晃脑袋眯眼睛,如此三番。这天,又多喝了两杯,又有点儿醉眼蒙胧了,又要让孩子们自己对句。出个什么上句呢?忽然想起自己刚刚从街道上走来时,看到一只死鸡躺在路边的碎砖块儿旁,就胡乱写了个上句,让孩子们自己去对:“细羽家禽砖后死”。

不想,刚写上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孩子对了出来。

私塾先生一看:“粗毛野兽石先生”。

……

我想,写这个笑话的人,如果是位年长者,那他小时候大概读过几天私塾,可能因为淘气而挨过先生的板子;如果是个年轻人,那也许因为曾经的过错挨过老师的批——所以,借这个笑话发泄一下“私愤”——这,有点不厚道了吧。哈哈!

再说几位现代大家有关于对子的故事吧。

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塾的时候,他的老师曾经出过一句三字上句,让学生对下句:“独角兽”。

这个三字上句,要对出下句,是需要费一番思量的:“独”,就是“单一”,虽然暗含了“一”的意思,但又不能直接以“二”字来对。孩子们苦思半天,大都无言以对,只有小树人站了起来。对出了下句: “比目鱼”。

老先生听了,大加赞赏,连连道:“孺子可教也!”

郭沫若先生小时候比较地淘气。那天,趁先生不在,他和几个小伙伴偷偷钻墙爬洞,溜到隔壁寺院偷摘了桃子。老和尚来找先生告状。先生很是生气,出了个上句,限定时间让孩子们对下句,对不出来就要一个个挨板子: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孩子们一个个心惊胆战,对不出下句来,小郭沫若忽然站起来,朗声对出了下句: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老先生闻言,变怒为喜,着实把小郭沫若夸奖了一番,还免了所有孩子的一顿板子。

……

说几句“题外话”: 我认为,现在的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让孩子们接触、了解对子之类的知识,并适度地做点儿诸如此类的文字练习——这对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和鉴赏优秀的古代文学,是很有帮助的。

2007年3月25日初稿

2023年8月29日修改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9月20日 15:06
下一篇 2023年09月20日 15: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