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宣和碑位于泰山岱庙配天门东侧汉柏院门口左侧,碑名《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是宋徽宗于宣和六年(1124年)为重修岱庙而立的御制碑。碑文由当年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朝散大夫张崇篆书碑额并书写。宋宣和碑高大宏伟,是研究北宋历史、岱庙沿革发展的重要资料。
宋宣和碑高9.25米,宽2.1米,厚70厘米,螭首龟趺。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仅这青石大龟座就有7立方米,重达4万余斤。规制穹崇,镌勒工巧,居岱庙诸碑之冠。
碑阳文26行,满行76字,凡2768字,字径5.5厘米,正书。额篆“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字径23厘米。碑文追溯泰山祭祀历史,叙述了宋徽宗自从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登基后至宣和四年在21年间“诏命屡降,增治宫宇”的情形,文中说:当时整修后的岱庙“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由此可见,岱庙在北宋末年已发展到相当宏大的规模,各种建筑共计813间,与今日的180多间形成显明的对比。
碑文还说,工程中“财不取于赋,调役不假于追呼”,意思是,修庙的钱财不从人民的赋税中抽取,工役也不用胥吏上门催逼,还说此“真圣徳之事也”。实际上,宣和六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刚被镇压下去,山东及黄河以北的广大人民又奋起反抗,北方的金兵又大举南侵,此时的北宋王朝可谓是内优外患,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在此情况下,北宋政权不惜耗费巨资修庙、镌碑,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让宋徵宗遗憾的是,神灵并没有带来任何庇护,两年之后(1126年),徽、钦二帝便被金兵所俘,北宋王朝随之灭亡。
而宣和碑的碑阴,原刻有宋、元庙官姓名20行,前15行为宋刻,后5行为元刻。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山东巡抚李戴和山东巡按吴龙征题刻“万代瞻仰”四个大字于其上。
关于宋宣和碑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宋徽宗谕旨,要求宣和碑必须是岱庙中最大的,无论是高度、厚度或重量,都要超过岱庙中所有的石碑,并且,给泰安的知县规定了石碑的规格和竣工的时间。泰安知县接到圣旨就开始做准备,挑选了最好的石匠作为碑刻的工匠,可是,就是选不到合适的石料,去哪里弄这么巨大、完整的石料呢?这可急坏了知县,整天愁眉不展,夜不能寐。
眼看工期就要到了,一天夜里,知县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个硕大的乌龟爬到他的身边,对他说,“我有办法为你找到石料,但有个条件”。都到了火烧眉毛的紧要关头了,知县已经顾不上许多了,就问乌龟:“你说,什么条件?”乌龟就对知县说:“皇上是真龙天子,你得让皇上恩准我重见天日”。原来,这是一只曾因报复唐僧西天取经而被压在泰山脚下的神龟。知县答应了乌龟的请求。乌龟告诉他,在大汶河的某个地方就有一块合乎规格的硕大石料。第二天,知县立即派人去寻找,还真的找到了,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石料有了,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办呢?知县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龟驮碑的办法——找一块大石料,凿一个乌龟,让石碑立在乌龟的后背上,这样,既增加了石碑的高度,使石碑更加雄伟壮观,也兑现了对乌龟的许诺。因为乌龟是长寿的象征,又具有负重的能力,这样更可彰显石碑永立世间,千秋永存的意义。宋徽宗对知县大加赞赏,从此一座硕大无朋的石碑就傲然屹立在岱庙里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