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

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图1

文人钟情画竹

竹作为“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向来是文人笔下的常客,千百年来,对竹的赞誉喜爱,成为了无数贤士文人的共性。

竹虚怀若谷,傲雪凌霜,坚韧不拔的个性被文人贤士们赋予了刚正不阿的挺拔君子形象,四季常青的竹,透露着它旺盛的生命与活力;亭亭玉立的竹,宛如翩翩君子的潇洒风度;清洁素雅的竹,象征着清廉宽广的胸怀;凌霜傲雪的竹,是坚韧不拔宁折不屈的崇高气节。

正因为如此,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成为了文人最钟情的对象之一。“人道竹似贤我道贤似竹”,贤士们纷纷追求推崇竹的高尚品格,在视文人为圣贤的古代,在这样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竹文化,并由文人士人阶层向各个阶层不断传播。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评论东亚文明是“竹子文明”可见竹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历朝历代的文化积淀,使得“人生贵有胸中竹”成为了贤士文人们的共同目标。

一.古代中国竹文化的发展

1.上齐先秦,从生活材料到“以竹喻人”

中国作为竹的故乡,占世界竹类的一半以上,同时充满智慧的古人对竹的开发利用也是相当早的,七千年前的《吴越春秋》的上古民谣《弹歌》就最早记载了对竹的利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可以说,竹很早就进入了中华民族的视野并留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图2

竹简

在中原王朝进入封建文明社会之后,竹简更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出现在了宫廷民间,在造纸术出现之前,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约两千年都是记录在竹简上的,五十二万字的史学巨作《史记》就是记录在竹简上的。竹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载体,如果说其物用价值在七千年前就开始呈现的话,那么“以竹喻人”的君子之风在先秦,也开始盛行。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的《国风·卫风·淇奥》篇,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全篇以竹来衬托君子挺秀清朗的风姿,展示君子“虚心有节”的高尚品格。此篇以借物起兴的手法,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2.社会变更,朝代交替,竹文化在文人贤士中的蓬勃发展

《礼记·祀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在西汉时期,竹被礼学家们赋予了人性品格,将竹引入了社会伦理的范畴,一举奠定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基础。

魏晋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时代,动荡的时局之下有限的个体生命和永恒宇宙的碰撞使得人们开始思考自然的真谛,竹的崇高品格,使得无数文人为之痴迷,最著名的莫过于“竹林七贤”,逃离现实的他们在竹林下肆意欢饮,模仿风吹竹林的声音引亢高啸,“竹林七贤”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的文人阶层引起了极大了震动,对后世文人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图3

文人画竹

魏晋文人对竹近乎偏执的喜欢将竹文化推至了高潮,文人们甚至把五月三十日定位了“竹醉日”,文人们在这一天结伴而行,携美酒到竹林痛饮,不醉不归,这种对竹的直接喜欢,在魏晋时期的名人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仅是《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就连王羲之的儿子,“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可见,文人们一日不可无竹的狂热。竹的清静无为、洒脱倜傥正是魏晋风度的最好体现。

到了唐朝,竹“四时不改柯易叶”,傲雪凌霜的品格在社会伦理的范畴内被高度赞扬,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一点在文人们的诗词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全唐诗》中,仅仅与竹有关的诗篇,多达一千多篇。

这些诗篇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诗圣杜甫,杜甫对竹的喜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杜甫初到草堂,爱竹如命的杜甫即以诗代信向有人索取竹种以植于草堂,杜甫曾言我有“浣花竹”以此取代浣花溪草堂的名字,“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图4

杜甫画竹

杜甫种竹的狂热令人咋舌,百亩种竹,对竹的喜爱可见一斑,其生涯中也留下了关于竹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等等,可以说“岁寒三友”“花中四君”的组合是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慢慢定型的。

及至两宋,中国封建王朝文化的巅峰时代,迎来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盛世,同时竹的高风亮节让它继续成为了文人心中的宠儿,文人们不仅咏竹,更热衷于画竹,留下了胸有成竹的美谈。

十项全能的大文豪苏轼更是此中高手,苏轼不仅留下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狂热诗句,其《墨竹图》更是成了国风名画,正所谓文人状物,总关乎情,苏轼观竹之变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他的竹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逐渐变成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安静,最后再到“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

苏轼只是宋人爱竹的一个缩影,可以说竹作为一个审美的意向,更是两宋文人的人格象征。

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图5

《兰亭集序》

到了明清时期,画竹之风在文人中达到了巅峰,加之名家辈出,竹的挺拔气势大受欢迎,而竹画也开始强调挺拔坚韧的气势。清代郑燮有诗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气势,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板桥一生与竹为伴,从窗纸上、壁影、月影下捕捉灵感,人竹相辉,肝胆相照。他的为人也跟竹一样,坚忍不拔,即使弃官落拓卖画为生,也毫不妥协,以竹明志:“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此等气节,无愧竹画巅峰。

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体现之一,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竹集百家文人的赞誉于一身,以普通的植物的身份成了文人贤士笔下 “一肩担尽高风亮节,披一身翠绿安然自若”的谦谦君子。朝代交替,文人墨客们将自身不懈追求的道德理想折射到竹身上,作诗也好,作画也好,种竹养竹也好,都不断赋予竹这一意象更深刻的内涵。

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图6

二.文人为何如此钟情于竹

1.对翩翩君子的崇拜

君子作为文人们共同追求的做人行事标准,在文人们心中占有极大的分量,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用外化为物的的方式表现出来,而竹作为外物,其挺拔、常青、有节的特点正好对应气节、坚韧、正直的君子品行,出于对君子形象的崇拜,竹与君子的品行相通,因此得以受文人贤士们的偏爱。

2.表达自己的人生人生际遇

竹,作为文人笔下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其中一个重要的寓意就是寄托了诗人本身的悲愤之情。杜甫有诗云:"野竹独修修",通过孤竹的清瘦形象刻画了自己对民不聊生的心境,表达了自己对李唐王朝的腐败,无能的愤懑,“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杜甫的《苦竹》更是借竹抒怀,以竹寓情,既有国破山河碎的忧患亦有困苦病愁的人生感叹,衬托了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空悲愤。

3.对隐逸之风的推崇

竹的潇洒灵性受到了隐士们的格外喜爱,这一风俗跟魏晋时期的狂热爱竹有直接关系,无论是竹林七贤的不羁还是追求归复自然的陶渊明先生“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都对竹赋予了潇洒的隐士之风,无论是动荡局势下的归隐,还是厌倦官场争斗的卸官归田,文人隐士们逐渐将更多追求外部完美转移到追求自己内心 世界的自由上,竹的气节正好完美符合了他们淡泊名利的情怀,追求隐逸的文人们,对竹自然喜爱得无可复加。

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自古画竹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没出名)图7

文人爱竹

贤士文人们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对竹的喜爱都是共性,而这份共性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竹本身的君子之风,君子作为最高尚的人格品质,更是最高尚的行事标准,竹自然而然就成为文人贤士们的宠儿,他们纷纷以此自比,表达自己对完美品格的不懈执着。

结语:

不难发现,中国历代文人们毕生所追求的高风亮节正是竹的风骨,竹既是志士仁人们追求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家国情怀,是为国效力的壮志,也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谦逊品格,是正直挺拔的君子追求,不仅是“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的道德修养,是傲雪凌霜的挺拔之姿,也是“清风何方来,过我孤竹君”的淡泊,是潇洒不羁的飘逸,"竹"作为贤士文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其超然脱俗、沉寂出尘也真是禅宗的核心思想,被一代代文人们不断追加赋予意义的竹为何不令人钟情呢?

参考文献:

《诗经》《礼记》《全唐诗》《吴越春秋》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1月14日 14:42
下一篇 2023年01月14日 15: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