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姓氏前世今生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姓氏起源】

景姓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对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又品德高尚的宗室赐以“景”的称号。因在古文里“景”含有令人尊敬仰慕之意。为此,原来曾是相国的翠、理、阳、台等人被称作景翠、景鲤、景阳、景台。这些人的后代为记住先辈酌功劳就以景为姓,即为景氏。

另外,景姓源出姜姓。春秋时齐国国君姜杵臼死后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谥号为姓,这是另一支景氏。

【全国的分布】

景姓发源于今湖北宜昌一带。汉至晋朝,景姓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隋唐战乱之际,景姓迁居到各地。如今,景姓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姓氏名人】

景差:战国时楚国人,被称为景姓第一代。他是楚辞作者之一,当时与屈原齐名,辞赋家,著有《大招》传世。

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人,东汉著名将领,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景旸:字伯时,扬州府仪真(今江苏仪征)人,明代诗人。他与乡人蒋山卿、赵鹤、朱应登并工诗文,称江北四子。著有《前溪集》。

景幼南:名炎昭,后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当代著名教育家。著有《哲学新论》、《哲学论文集》、《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姓氏文化】

景氏谱牒

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景氏谱牒为《景氏族谱》。相传,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景氏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这包括修家谱在内。后来,因天灾人祸,很多谱牒均以失传,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一共有6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6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名人事迹】

景鲤智斗秦王

景鲤是楚怀王时的相国,此人很有谋略又很会说话,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

有一次,楚王派景鲤出使秦国。秦国有大臣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最宠爱的人,大王不如把他抓起来,借此换取楚国的土地。楚王如果答应了,那么我们就不费摧毁之力就可以得大面积的土地;楚王如果不答应,那就杀掉景鲤,换一个不如景鲤的人来,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于是秦王就想将景鲤抓了起来。

面对此情此景,景鲤毫无惧色,并对秦王说:“大王这样做,将会失势于天下,反而土地也不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地侍奉秦王。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秦、楚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把我抓起来,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楚国两国失去了邦交。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就不会割地,而且还要结交诸侯来攻打秦国,这样一来秦的处境就危险了。”秦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后,深感有理。于是他释放了景鲤,并热情招待了他。

百家姓姓氏前世今生图1

【姓氏起源】

战国时期,楚平王的儿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后来建的儿子胜便逃到吴国。到了楚惠王时,执掌军政大权的子西听说胜比较贤明,就把他召回国,封在白邑,人称白公胜。

当时,任大夫的沈诸粱极力反对把白公胜召回国,认为这样会引起内乱,但楚惠王不听。后来,白公胜以自己父亲是王储为由发动叛乱,企图恢复王位。叛乱发生后,子西被杀,惠王被囚,楚国形势非常危险。

这时沈诸梁正屯兵北边,闻讯后率兵连夜赶回京城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沈诸粱因功被封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人称叶公。于是他的后代便以封地为姓,即为叶氏,沈诸梁则被奉为叶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叶姓虽然发源于叶县,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唐宋时期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明清之际,叶姓纷纷到海外发展。如今,叶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江西等地。

【姓氏名人】

叶适:字正则,号水心,瑞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省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曾组织参加过广州起义和“八一”南昌起义,后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身亡。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等职。著有小说《线下》、《隔膜》、《倪焕之》,散文集《西川集》、《脚步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等。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广州起义。解放后,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姓氏文化】

叶姓家谱

叶姓家谱的编修具体开始于哪个年代,至今已无从考证。根据现有史料记载,汉代就已经有了叶姓家谱。据《梅州叶氏源流》记载:叶姓家族53世祖望,“字世贤,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阳,宗谱源流自望创修”。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各个方面上都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但真正保存下来的族谱多在清以后。以叶姓族谱为例,《中国家谱目录》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180种叶姓家谱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92种叶氏族谱中,清代以前编修的仅有8部,其余均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所编修。

【名人事迹】

叶公好龙

据说,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龙。叶公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也刻着龙,就连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后来,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龙,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

有一天,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龙尾却伸进了正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脸都白了,他拔腿就跑。龙神这才知道,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一个人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种事物,其实并非如此。

百家姓姓氏前世今生图2

【姓氏起源】

白姓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源出于炎帝的大臣白阜。相传上古炎帝神农有个大臣叫白阜,是专管治水的大臣,被后代传说为水神之祖,他的子孙以他的名为姓,奉白阜为白姓始祖。这可能是最早的白氏。

另外,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有一个儿子叫孟明视。他又有二子,一个是西乞术,另一个是白乙丙。白乙丙是秦国著名将领,也立下不少军功。白乙丙后来升任秦国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就以他的名为姓,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这是另一支白氏。

【全国的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迁入陕西等地。魏晋南北朝之际,迁徙到了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隋唐五代时,白姓在很多地区已发展成望族;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北京等地;到了清代,居住在福建及广东地区的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及海外。今日,白姓主要分布的我国的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姓氏名人】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他很善于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他人妒忌自杀。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著有《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等。

白行简:字知退,白居易弟,是当时有名文学家。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所作杂剧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种。

白英:字节之,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姓氏文化】

回族中的白姓

回族中的白姓现居广西桂林,谱系称始祖为伯笃鲁丁。相传,伯笃鲁丁是元朝的进士,在南京做官。后因“伯”与“白”对音,其后裔先取“伯”为姓,后改为白姓。据《新元史·氏族表》记载,元仁宗为西域回回伯德那的儿子察罕赐白姓。

明朝时期,哈密回回哈只阿力,在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顺元年,明英宗复辟,哈只阿力举家跟随,后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哈只阿力死后,其子阿讨刺袭职,赐姓白名瑜。白瑜之子白镔,白镔之子白澜、白赢及五世白镛、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沿用白姓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后来,白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越来越广。

【名人事迹】

顾况白居易

相传,白居易在16岁时到长安应试,向当时的名士也是著名诗人顾况求助,希望对方能推荐自己。

当时,白居易还没有什么名气,地位已经很高的顾况自然瞧不起他。一看见他姓名中的“居易”二字,顾况就嘲笑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言下之意是说我为什么要帮助你这个无名小辈呢?并且帮助你在长安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居易并没有气馁,将自己的诗作呈给顾况。顾况翻阅到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不由得大喜。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把自然界的草木荣枯与人生的离合悲欢联系起来,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闪射出一种饱受摧残,而仍然不屈不挠的奋发豪迈精神。

顾况看完此诗后大为赞叹,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他的意思是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有这样的才华,在长安住下来也容易呀!后来,顾况认为白居易是个值得自己帮助的人,于是他答应了白居易的求助,并帮助白居易取得了成功。

百家姓姓氏前世今生图3

【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地名而产生的,池姓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城郭的周围都挖有护城河,护城河叫围池,设专人管理,称池人。久而久之,那些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为池姓。

又据《姓氏考略》载,池姓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以祖字为姓。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其后,他的子孙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池姓。

【全国的分布】

据考证,池姓发源于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当今池姓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不多的族姓。在我国的广东、江西、安徽、河北、陕西、湖北、云南、台湾等省,以及在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

【姓氏名人】

池圣夫:浙江平阳人,宋朝著名大臣。宋嘉定四年中文科进士。宋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等职。

池显方:字直夫,福建省同安人。明天启年间举人,明嘉靖进士池浴德的儿子,工诗文,以诗词、文章出名的文士。著有《南参集》、《晃岩集》等。

池生春:字籥庭,号剑之,楚雄人,清朝著名学者。他文章和书法都好,举为进士,以不欺人为本,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所著的《直庐记》、《入秦日记》、《诗文剩稿》等流传于世。

【姓氏文化】

凤凰图腾

据史料记载:池姓的远祖是以凤凰图腾的氏族部落。所以各地池氏宗祠屋脊上的凤鸟图腾是有历史渊源的。

东夷族和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也是凤文化和龙文化的两个源头。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蚩尤、少昊、大舜等;西羌族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黄帝。东夷族与西羌族在频繁交往和通婚中,不断进行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系。

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东夷族分成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脉,其中鸟夷是便是池姓的先祖氏族。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浙闽等省的池氏宗祠屋脊上有凤凰的图腾,并由此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

【名人事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南北朝时,东魏有一个大将名叫侯景,他坐镇河南,拥有数万人马。因为与大丞相高澄不和,在东魏武定五年背叛东魏,投降到了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到了南方的梁朝。

侯景投降到梁朝后,梁武帝萧衍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后来,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结果,萧渊明的军队被东魏高澄派去的慕容绍宗和杜弼给生擒活捉了。

大胜之后,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叛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又投靠到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忘了道义,勾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像侯景这样的反复无常的小人,他一去,说不定哪天也会背叛你的。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殃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使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也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果然不出杜弼所料,后来侯景真的发动了叛乱,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之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意思是说,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受连累而死。后比喻无辜受到连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1月11日 15:33
下一篇 2023年01月11日 15: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