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儿童节
转眼又到儿童节,在这个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日子里,脸上褶子越来越多但依旧童心未泯的小编也禁不住来凑个热闹,与大家分享一下汉字里的儿童节。
元代《百子嬉春图》
“儿童”二字有科学
说到儿童节,铁定离不开“儿童”。“儿童”二字,可不是白话运动后的新产物,这个词古已有之。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就描绘了儿童扑蝶玩乐的童真童趣。
可“儿童”二字,从何而来呢?
“儿”的繁体字写作“兒”。“兒”看着很抽象,其实很科学。“兒”上半部分的笔画并没有封口,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古人发现婴儿头骨最初是没有闭合的。我们现在管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为囟门。“兒”下半部分为“儿”,是“人”的变形。小头盖骨没长全的人,自然是小孩子了。
至于“童”,它最早可不是孩子的意思。“童”上面是“辛”。“辛”是什么?远古氏族相斗,被俘获的人沦落成奴仆,脸上被刺上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称为黥面)。甲骨文里的“辛”就像黥面时用的雕刀。所以,“童”的本义是奴仆,后来专指未成年的奴仆,用于“书童”“家童”,《陈情表》中也有“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的句子。之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童”在时间的打磨下慢慢褪去奴仆的含义,成为孩子的意思。
“孩子”二字会咯咯笑
除了“儿童”,无数母亲满怀深情地唤他们为“我的孩子”。
“子”在古代小篆中为
活脱脱一个头大身小,挥舞两只小手的可爱婴孩形象。
“孩”在古代同“咳”,“咳”最初指婴儿咯咯发笑。后来“术业有专攻”,“咳”只用来指咳嗽,用“孩”指婴儿笑的样子。
“孩子”二字传达的,不仅仅是生命初始时的状态。襁褓中笑容如天使的婴儿是每个父母眼中最美的画面。这两个小小的字中,有古往今来无数孩子的无邪笑容,也有父母凝视孩子时温柔的眼。
在父母心中,孩子总是幼时模样。不禁感慨,每一个在时光中奔跑的孩子他日都会纷纷步入中年,可在父母深广如海的心眸中,我们却依旧是昨日那个在襁褓中对他们微笑的“孩子”,从不曾长大。
“宝贝”二字是家中宝
父母爱孩子,爱到心头,称其为“宝贝”。
“宝”为珍宝,藏在家中,便是家中之“宝”。至于“贝”,古人曾经用贝壳作为钱币来实用,所以“贝”在古代也是货币的意思,“财”“贡”等字中均有“贝”,都和钱有关。
父母用珍宝来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掌上明珠”,这里是父母对孩子的珍视,也能让人感受到说不尽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爱意。
古代称呼孩子的方式很多
按照《儿童权利公约》,我们将18周岁以下的人,统一称呼为儿童。可在古代,称呼孩子的名词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垂髫: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子不绑头发,垂髫是他们头发自然下垂的样子,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儿童或者童年的意思。《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写。
总角:古时孩童的头发中分,在头的两侧束成两结。因为形状像牛角,所以叫总角。古人用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用“总角之交”来形容幼年时代就交好的朋友。
束发:是把总角解散,束成一个髻。开始束发的年龄大约为十五岁,在古代是入大学之年。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