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河道中的东阳县遗址)
你知道吗?武城历史上也曾叫东阳县
文/高登岗
(一)东阳好酒
古贝春集团文化馆酒器展厅里,古代酒器琳琅满目,各种酒器应有尽有。样式繁多,材质多样,有青铜、银质、瓷陶、玻璃、竹木、塑料等,眼花缭乱,大开眼界,令人感叹:中国的酒器如此丰富,酒文化如此丰厚!其中有一件白色精致的瓷器——大酒坛,格外醒目,有两尺高,上面写着“东阳好酒”。讲解员详细叙述了这件不寻常文物的来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武城酒厂厂长张子文接到聊城地区博物馆一位文物管理员的来信,函称:该地区高唐县华家坞村解放初曾出土过一个酒坛,上书“东阳好酒”四字,武城在西汉时曾一度改置“东阳县”,隶属高唐州……
此函引起厂长张子文的重视,很快组织人员乘专车外出考察。他们先到高唐县城东南十八里外的华家坞村了解当事人,又到高唐县文化馆查阅高唐州志,再赴聊城地区博物馆寻到来信人。不巧,酒坛被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文物,已送省博物馆搞展览了。于是,他们辗转济南,从省文化展馆大厅内看到了书有“东阳好酒”的陶瓷酒坛。酒坛为陶瓷器,高50公分,小坛口,肚大腰圆,可容白酒45斤,坛色为米黄地,所以花纹为紫黑色,线条简捷、明快、流畅,围绕坛口“东阳好酒”四个大字,繁体行书,挺劲洒脱,神驰笔酣。吕文华趁解说员不注意,偷偷拍回了两张照片。酒名是以地名武城为东阳县时而取之,足见当时武城人的自信和产品质量的上乘。张子文厂长深谙“东阳好酒”瓷坛的历史价值和酒文化意义,后来不惜人力财力,几经周折,终于从聊城地区博物馆借出珍品,派专车专人精心运往全国文物复制水平最高的北京历史博物馆,一次复制了两个真伪难辨的酒坛。即今古贝春酒文化馆内的“东阳好酒”复制品。从文化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武城造酒业的发展。
(二)东阳县治考
当今的武城在历史上曾叫东阳县,那么古代东阳县治在今武城县的具体何地,历史资料并不明确,许多人也感到迷惑。《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西汉时,县境分属东武城、东阳、复阳三县。东汉至南北朝,北部改属广川县。北齐,并入枣强。隋开皇六年(586)分枣强县,后改东阳县。开皇十八年(598)改东阳县为漳南县。
《民国重修恩县志》卷九记载:“东阳在今恩县西北。”明嘉靖《武城县志》卷十四古迹:“东阳城在县东北三十里(见通志按左传哀公八人道,之克东阳而进疑即此东阳,后人因之建城存以俟考)。”明代古人仅注明东阳县治在当时县城的东北三十里,并没有注明具体位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从此注解和《中国历史地图集》大体可知东阳县治在武城甲马营至漳南镇一带,具体位置不详。2009年5月有了新发现,甲马营群众提供了一个考古线索,在本乡镇北边卫运河河道里发现大面积瓦砾,长达几公里,武城文化部门考古工作人员通过反复考查,并邀请省有关专家前来鉴定。结合历史地图判断:古代的东阳县治原来在甲马营北卫运河河道中。久年谜团今日终于解开。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