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都代表了哪些精神寄托?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文人的审美视野,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借物喻人的精神指向。
在《诗经》、《尚书》、《周易》等这些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当中,梅、兰、竹、菊都已经展露了自己优雅的姿态,成为影响中国文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源头和精神寄托。
那么梅兰竹菊都代表了哪些精神寄托呢?下面让老生一一道来:
1.梅
南宋文人范成大是爱梅的痴者,植梅的专家,他著有一本《梅谱》,开门第一句话就是:“梅,天下尤物也。”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和经霜耐寒的习性自古就赢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到了宋代,对梅花的这种青睐赋予了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文人士大夫对梅花的吟咏和赞美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对于宋代的文人来讲,所有与梅花有关的事情都是雅事:他们以赏梅咏梅为清雅;以穿林观梅为风流,因此描摹和赞美梅花的诗词与日俱增,梅花也逐渐成为文学、绘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
范成大之后,还有一个爱梅的痴者,就是宋代那个“梅妻鹤子”林逋(林和靖),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娱。他大量种植梅花写出了不少咏梅佳篇,其中《山园小梅》传开后脍炙人口,引起了轰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接着林和靖诗的还有姜夔的《暗香》和《疏影》
【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后面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到了现代,毛泽东也有《卜算子·咏梅》,亦是佳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对于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古今相同。
2.兰
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自卫国返回鲁国途中,经过一段幽谷,忽然闻到阵阵奇异的花香。
孔子循着这花香一路找过去,发现幽静山谷的草丛中盛开着一大片兰花,那奇异的花香就是从这些兰花中发出来的。孔子不禁叹道:“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贤者不逢时,鄙夫为伦也。”
孔子认为,兰花本应是王者所应佩戴的香草,而如今却在这幽山旷谷中独自茂长绽放,与众草为伍,就像那些贤良的人生不逢时,被埋没在粗鄙的人群当中。这是孔子拿兰花幽生山谷,独自芬芳来比喻自己生不逢时,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
一番感叹之后,孔子又下车对着这旷谷幽兰弹奏一曲幽怨悱恻的传世佳曲——《猗兰操》,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
孔子不但欣赏兰花的美丽与芬芳,更佩服兰花的志趣与节操,因此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将兰花喻为君子,孔子是第一人,这项赞誉从此奠定了兰文化的内涵基础。
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篇《离骚》也是借兰喻人的典范。诗中歌颂了兰花的美丽,把它当做崇高和圣洁的象征。如诗中“余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兮”,“浴兰汤兮沐芳,纫秋兰以为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屈原不仅在诗中赞美兰花,借花喻人,还经常佩戴兰花,借花以示洁身自好,绝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的志趣。他一生爱兰、颂兰,将兰花作为一种展示自己高洁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古人认为,大自然中有一种“中和之气”,当它汇集于某一个事物上时,便能够生发出极美好的精品。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种中和之气,集中于人身上,便能使其成为圣人、贤人;集中于星宿,便能使其成为景星(指的是大星,德星,瑞星,古人认为景星会出现在有道的国家);集中于飞禽身上,便能使其成为凤凰,集中于花卉身上,便能使其成为兰花、灵芝。
兰花是花中君子,餐霞饮露,具备伯夷叔齐的清高品格;茎叶端正,具有介子推的高洁情操;清香俊美,有着屈原的坚贞气节。
兰花优雅而富有韵味,秀丽却气质淡雅,历来被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古代文人用“唯奇卉之灵德”来赞美兰花,指的就是兰花拥有十分完美的品德。
3.竹
竹子四季常青,挺拔坚韧,而又中空,有竹节。竹子的这些特点自古就被人们用了比拟君子的美德:品格正直,不偏不倚,虚怀若谷,守节坚贞。
竹,作为四君子之一,在中国有着不同凡响的传统文化内涵。
竹子四季常青,与松树和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
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寓意着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竹的品性使其成为了中国美德的载体,君子的象征,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中国人最著名的慕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之后,竹更从一种文化意义衍生出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大有君子之风。
古代文人不仅以竹入诗,更喜欢以竹入画,在国画中,竹与梅花、喜鹊画在一起,有爱情长久、幸福美满的美好的寓意。
历史上最爱竹之人莫过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一生画竹、吟竹,作品无数,其中一首《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更是把竹子的精神升华到至高的境界。
4.菊
作为傲霜之花,菊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欢。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以饮露餐菊来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魏晋文学家钟会的《菊花赋》中,称菊花有“五美”,强调了菊花“早植晚登”、“冒霜吐颖”的品性。菊花早植,春季就已破土而出,直到秋天才悄然绽放,不与百花争春,好似君子谦虚内敛的品格。菊花或盛开于野外,或默植于篱边,犹如君子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菊花甘冒严霜,独自芬芳,好似君子不为贫困而变节。
菊花的这些品性正好与古人追求的君子风致相契合,因此深受古代文人的喜欢。
提到菊花,就无法绕过陶渊明,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因其爱菊、赏菊留下许多咏菊诗篇。他的《九日闲居》、《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饮酒》其五、其七、《归去来兮辞》等多首诗歌,都写到了菊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渊明虽然不是把菊花写入诗歌的第一人,但他却用自己的风骨为菊花增添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气、高风亮节之德。
陶渊明爱菊,更爱其象征意义。“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抱残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在古代文人象征着保持晚节的高士。
自陶渊明之后,菊花就被更为广泛地赋予了人格化的含义,成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它耐寒、高洁、飘逸、幽香、坚贞、淡泊,有安贫乐道的君子之气,被人广为传颂。
梅兰竹菊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象征,他们的风格气质和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君子”人格十分贴近。在儒家看来,“德”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品性、提升修养才能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而梅,不与凡卉为伍,不与山花争春;兰,在寂寞清贫中,雅洁超脱;竹,正直虚心;菊,群芳中的隐者,正是可以被称之为“德”的物象代表。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它的代表者——文人士大夫尤其擅长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于文人士大夫们来说,他们形单影只却又不肯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和敏感情绪,注定了与梅、兰、竹、菊有着相同的风骨。这也最终使得所有歌咏梅和描摹梅兰竹菊的篇章,合力建起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部分,也为儒家君子思想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最贴切的象征。
梅兰竹菊,真正的四君子
中国人喜欢以物寓言志,以物寓志,基于对这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言志的诗歌和绘画。梅、兰、竹、菊,号称是花中四君子,成为了诗人眼中的主题。
梅兰竹菊分别指:梅花、兰花、竹、菊花。古人称之为“四君子”。并且把君子的四种品质赋予了这四种植物。
分别是:梅一一傲、兰一一幽、竹一一坚、菊一一淡。至此,梅、兰、竹、菊也有了生命,成为人们寄托感情,感物喻志的代表。
为什么要用这四种植物来作为象征呢?这还要从人们对这四种植物的在自然中本性来说。
梅:寒冬绽放,不惧冰雪,是冬季独放的植物,它剪雪裁冰,浑身傲骨,为不屈壮士的象征。
兰:生长于空谷,不爱显露,清香怡人,深为高雅人士喜爱。
竹:清正一生,从不与人纠缠,身正体挺,清雅澹泊,有担当,有涵养。
菊:飒飒秋风,凌霜怒放,从不趋炎伏势,极象一位桃园隐士。
梅兰竹菊,包容了春夏秋冬四季,表现了中国文人对天地时空以及生命的一种敬畏。在这平凡问一花一草中承载了人的情感,升华成为天地间人格品质的象征。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