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黄梅县,当时只是采茶女哼唱的小调。因小调优美动听,后流传到相邻的安庆。
在安庆地区桐城、怀宁、宿松一带民间开始传唱,一些专业戏子善于“加工”,将古代爱情故事配上小调,搬上了戏台,较果很好,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后来久而久之,小调就演变为黄梅戏。解放后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一批黄梅戏专业演员,活跃在舞台上。1955年国家将《天仙配》、《女附马》等一些古代传说故事搬上银屏,拍成電影,轰动一时。
尤其是“七仙女”、“董永”的形象给人们印象很深。也使黄梅戏开始走向全国,达到一个高潮。为此,黄梅戏后来成为全国七大剧种之一。电影《天仙配》里面的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至今仍是年轻男女最喜欢唱的黄梅戏选段。
我国五大剧种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今天就讲一讲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前身名为怀腔,是起源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带的采茶调,又称黄梅调,在清朝中后期,采茶调与安徽省安庆府当地民间戏曲结合,并用安庆怀宁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的雏形。后来以安庆怀宁县石牌镇为中心,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最终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对于黄梅戏的起源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起源于安徽怀宁县;二是说起源于安徽桐城县,在桐城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一出《天仙配》唱遍大江南北;三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第四种则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宿松县。不同的传言有不同的依据,当然我认为这也并不是重点。一种戏曲可以说是起源于某地,可是它的发扬和传承还是要各省各地爱好戏曲的人们一起努力。
在2006年黄梅戏成为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在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师范大学设有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也是中国第三个有本科专业的戏曲剧种。
最后总结,如果说黄梅戏是某一个地方起源的并不妥当,毕竟戏曲的唱腔,表演等是经过不断融合其他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以及一些地方小调最后才形成今天的表演方式。希望我们的戏曲文化可以继续传播,名扬海外。最后欣赏一下黄梅戏著名演员马兰的美貌吧~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当代文艺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一说。但是,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最近被一本专著所证伪。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近期专门出版了《黄梅戏起源》研究专著,以大量史实,详细揭示了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尽管黄梅戏的个别唱腔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但是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
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黄梅(采茶)调属鄂东语系,黄梅戏则带有明显的怀宁、潜山等地方音调。
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
黄梅戏研究专家王长安说:“一个剧种的诞生,并不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就像一座大厦的问世,不以水泥的出厂日期为准一样……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安庆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这块文化风水宝地,为黄梅戏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
谢请!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黄梅戏鼻祖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曾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岀,迫使黄梅人学唱黄梅戏。逃水灾、行乞他乡求生存混口饭吃。辐射到鄂赣皖毗邻地区。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所以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