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曼德拉效应?

先讲一些满足“曼德拉效应”的几个现象。

在我们上学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里,你学过的肯定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雕塑《思想者》的造型是手扶额头。

歌曲《爱我中华》里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神奇宝贝》皮卡丘尾巴是黑色的。直、真、具这三个字都是两横。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

但是这些全部都是错误的记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雕塑《思想者》的造型是手扶下巴。

歌曲《爱我中华》里唱的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皮卡丘的尾巴是纯黄色的; 直、真、具都是三横。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2

关于“曼德拉效应”

这种集体性出现记忆错误的现象,心理学上称其为“曼德拉效应”。指的是大众群体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和真实发生的历史出现了偏差。

在2013年,前南非【Z】统曼德拉在去世时,很多人却表示在自己的脑海里,实际上曼德拉早已经在上世纪80年代离世了。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3

一个当过国家【Z】统,并且获得过诺贝尔【H】平奖的人,却莫名其妙“被认为性死亡”了,而且全球各地的人都表示的确如此。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的的确确发生了,并且发生离我们现在的年份不太远。

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位号称是“超自然现象顾问”的女人——菲奥娜-布鲁姆 ,她发表了一篇关于南非【Z】统曼德拉早就死亡的文章。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4

文章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曼德拉的记忆,表示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监狱关押的时候就已经离世了。

同时曼德拉的家人们还为此还做了演讲,当时全球都有这样的新闻播出。

如果说这个叫做菲奥娜的女人,仅仅只是吃多了没事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博流量的。那么无可厚非,毕竟她就是干这一行的。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5

可这篇文章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表示了共鸣。表示自己还在电视里看过这个新闻,同时还有南非民众们,对于曼德拉【Z】统举办的送行会。

这么多人一个说法,看上去似乎不会说谎。但实际上曼德拉【Z】统,并没有在上世纪80年代的监狱里去世。

他在出狱之后,还当了整整五年的南非【Z】统,并且还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H】平奖,直到2013年12月5号才去世。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6

发表这篇文章的那个女人菲奥娜,把这种集体性记忆出现错误的现象称作“曼德拉效应”。

并表示这是因为在一个平行宇宙中,曼德拉确实是去世了。 而我们由于某种原因,穿插了这些曼德拉去世的记忆,导致出现混乱的记忆,所以人们容易对一些事情现象搞混淆。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7

为什么会出现曼德拉效应

有科学研究认为,“曼德拉效应”是由于一个人出现记忆偏差,并且口口相传的传播,导致对这件事不了解的人,因此受到了误导。

而随着时间的变长,被误导者传来的记忆深刻于心,久而久之也就把这个听到的现象,映射成为自己经历的现象了。

国外学术期刊的科研论文,里面用科学实践的方式,验证了“曼德拉效应”的现象。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8

这项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组成,研究者先是证明相似的图片,确实会引起“曼德拉效应”的现象发生。

这时我们就算在很确信的情况下,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错误的图片,而不会选择正确的目标图片。

众所周知,记忆性的偏差只是很轻微的,并不是说有太大的差别。比如说《神奇宝贝》里面的皮卡丘例子。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9

你会发现我们记错的地方,仅仅是因为皮卡丘它耳朵上也有两个黑色部分。然后这就形成了一个细节,并且在我们脑海中深化了印象,最终成为了一个固定化的“经验”。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既然“曼德拉效应”只是我们个体主观上面的出错,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和犯和我们犯相同的错误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仅会瞎编,而且还很容易被误导。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0

就比如让你坐下来,突然回想起小时候一件事情的全部经过,你可能很难描述出细节,但是让你想起事件中的某个人,你也许会很快就想起来。

我们人类的大脑,存储记忆的方式不像电脑上面的磁盘,能够直观、规律性的储存,而是只能不规则的碎片化记忆。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1

就像一个学生从小就经常看九九乘法表,时间久了就自然倒背如流了。从小经常记1-10的英语单词,现在也会说one-ten。

这些就是碎片化记忆积累下来的,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忘。 而如果是死记硬背的话,那就非常困难了。

比如高中时期学过的《蜀道难》这篇课文,现在背起来那就只知道一个“难于上青天”了。而对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很多人并记不得是哪一句了。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2

我们的记忆是不完整的,通常我们只能记忆住那些最重要的部分,并且印象最为深刻。 而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部分,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忽略掉,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正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只能说个事情的大概,而无法想起细节的东西。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3

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是“斯人”,是因为手机的输入法默认是“斯人”,并且当时的课外辅导书都是“斯人”。

而不管是人教版还是其他教材,全部都是“是人”。这个是从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始,历代教材都是如此的。

所以有些人固执认为,自己从小学的是“斯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对于歌曲《爱我中华》,之所以会出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是因为出版时的错误。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4

“曼德拉效应”目前仍然没有定律,解释和争议颇多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明白,“曼德拉效应”并不是个体的记忆误差,而是群体出现了记忆混乱。

如果只是一个人坚持认为的某种观点,而其他所有人都相反,显然这并不是“曼德拉效应”。

面前对于“曼德拉效应”的解释,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是人们在接收某种信息之时,信息的本身就存在细节上的错误。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5

这种错误是很容易被忽略和混淆的,导致我们大脑形成的认知,和事实的真相产生了“信息差”。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人们对某件事或物本身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其他事或物记忆整合过程中,形成了记忆源头的混淆。

导致人们在提取这个事物的记忆时,提取出来是并不是当初记住的那个事情。而是经过多方信息夹杂,整合之后的事情,从而就产生了记忆的偏差。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图16

结语

总的来说,“曼德拉效应”现在的确经常出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毕竟现在眼花缭乱的信息量,导致人们的大脑,经常是加班加点的工作。

很多时候一不留神,我们就对某件事情产生了记忆的混淆。都说“互联网的记忆”和“鱼的记忆”一样,只有短短七秒,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认知求证的过程中,有认真严谨的态度非常重要,避免以讹传讹给我们形成记忆偏差,让“曼德拉效应”再次卷土重来。

曼德拉效应又称曼德拉效应,是由法国科学家奥利弗·克莱因首次提出于1965年,她根据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在体内产生不同变化现象。曼德拉效应指某些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尤其是在精神压力下)会产生一些幻觉现象,如一天早上醒来会觉得浑身难受;一段时间后会感觉浑身不舒服;对外界异常敏感;睡眠质量差等。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睡眠障碍症(Essential Syndrome),也称为睡眠障碍综合征(SNHS)或者是失眠症、睡眠维持障碍或失眠综合征(HNSS)等一系列睡眠障碍的统称。有调查表明: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受到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各种刺激或紧张、焦虑等情绪会使人感到全身乏力;或有头痛、头重脚轻、心慌、气短、头晕、恶心等症状;甚至有的人还会出现失眠多梦等表现;有些人在睡眠时易醒。这就是所谓“曼德拉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多个因素作用而导致,在多方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意识状态”——它与精神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理因素有关,并可分为潜意识型、心身症状型、心理障碍型、社会适应型等类型。据《》介绍:曼德拉效应是指在特定人群中有一种强烈、持久的精神错乱甚至意识不清,这种幻觉现象通常表现为:不自觉地发生,但与环境无关;甚至出现幻觉现象——其实质为一种心理疾病与环境有关;其出现位置也与自己所处时空环境有关(如睡眠环境)。有时这种幻觉又被称为“心理现象妄想”或“潜意识发作”、“幻觉”,或“精神病”等,有时也称之为“精神错乱”或“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症状表现型、心理疾病治疗所需周期长或者精神状态不稳定者则更常见、危害更大!而这种症状产生,往往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例如由于精神心理疾病所引起,但心理疾病与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9日 09:36
下一篇 2022年11月29日 09: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