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的由来 ,济南泉城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呢

济南这座城,总是和水息息相关。各级支流 纵 横 交织,密集如网,串连着星罗棋布的泉池湖沼,宛有江南之胜。古人曾形象地用泉为穴,溪为脉,河为肠,湖为胃来概述济南的水文环境,至为精当。

  济南得名于“济水之南”,自古以来,城外有济水、黄河、小清河、巨野河,城内有历水、泺水等河流交错相织,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这些河流或改道、或消失、或 泥 沙 淤积,水文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古代济南泉为穴溪为脉,河为肠,湖为胃

  初夏时节,如果从济南北郊最高峰——海拔近200米的华山上往南俯瞰,远处的市区犹如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北郊零散地分布着几处不大的水域,一小片枯黄的芦苇没精打采地弯曲着腰身。很难想象,大约在1300年的盛唐以前,也是当时的济南北郊,诗仙李白和友人一同从大明湖乘船来到华山山前,在烟波浩渺的鹊山湖上饱览了齐州风光之美,并写下了“含笑凌倒影”等佳句。

  历史上的济南北郊,水波浩渺。史料记载,济南低洼的北郊吞纳了众多泉水和南部山区径流,汇成了浩瀚的鹊山湖,范围北至鹊山,东抵华不注山。对鹊山湖最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泽”即指鹊山湖。发源于趵突泉的泺水和发源于舜井的历水也是两条重要的河流,二水在古城北部汇合后分别注入济水和鹊山湖。清代之前,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横贯本区,在老城北部穿城而过。济水是古代黄淮之间横亘山东中部的大川,在河南荥阳分黄河水,东流入山东境内汇入巨野泽,出泽后大致沿今黄河河道入海。由于泥沙在泽中沉淀,水质清澈,所以后来又称大清河。

  济水南岸支流发育,源于鲁中山地丘陵的众水流经山前冲击洪积地带泻入济水。在济南附近,除了发源于锦绣川的玉符河是一条常年性河流外,其他多是季节性山水冲沟。各级支流纵横交织,密集如网,串连着星罗棋布的泉池湖沼,宛有江南之胜。古人曾形象地用泉为穴,溪为脉,河为肠,湖为胃来概述济南的水文环境,至为精当。

  唐宋时期,老城区纵穿南北的河流历水消失了。历水的源头是舜井,宋代时经常间歇性停喷,有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无水,历水水源断绝。同时城市人口增加,填充侵吞河道以布设建筑,也加剧了历水河道的淤失。到苏轼来济南做官时,历水故道已悉为街衢,偶逢舜井发水,因为已无河道,遂出现沿街漫流的局面。

  济水泥沙增多北郊大片水域消失

  宋王朝宗室南渡后,伪齐皇帝刘豫为保证海盐西运开挖了小清河。其实小清河并不是一条全新的河道,而是利用一些原有的河道加以浚通改造而成。例如小清河历城段很可能利用了《水经注》记载过的听水故道,从而使听水不复存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济水一直在缓慢地向西、向北迁移,小清河章丘段很可能就利用了济水废弃的故道。

  在唐代依然水势浩大的鹊山湖在金元时期逐渐萎缩。不过,尽管当时的湖水面积有所减少,北郊仍是一片湖光山色的秀丽风光。元朝初期,元好问的学生王恽客居济南时,留下了著名散文《游华不注记》,描绘了北郊水域的线路:“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汇波楼下,出水门,入废齐漕渠……泛滟东行约里余,运肘而北,水渐弥漫。北际黄台,东连叠径,悉为稻畦莲荡,水村渔舍,间错烟际。”

  史书记载,鹊山湖最大时水域方圆20里。这一时期,贯穿湖区的济水水文状况的改变对鹊山湖有直接影响,由于曾经长期作为济水泥沙沉淀库的巨野泽和梁山泊在唐宋以后相继淤平,发源于鲁中丘陵的济水各支流以前多为清流,由于流域内垦殖程度提高,水土流失严重逐渐变得浑浊,从而使济水的含沙量大大增加。更加严重的是金元时期黄河屡次决堤窜入济水河道,黄河水泛滥,作为济水水量调节库的鹊山湖接受了大量的泥沙沉积。另外,南郊各山由于垦伐无度,自然植被到金、元之际已消失殆尽。一旦遇到强度很大的降雨,滚滚浊流泻入鹊山湖。泥沙沉淀使湖底抬高,蓄水能力迅速减小,湖面退缩,就这样,鹊山湖慢慢消失了。

  护城河的开挖改变了济南古城的水文格局。济南护城河何年开挖都不见于记载,但到了明朝初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护城河体系,规模甚大的护城河工程必然会对老城周围地下水条件造成破坏,同时也有新的地下水冒出。兴修护城河改变了传统的水道网络,城内泉水悉基于大明湖入护城河,城外泉水也直接或间接汇入护城河。这时候,泺水是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清河从淤塞不畅到东流入海

  清代咸丰年间,黄河夺济水故道入海。古代济水不过是一条宽三十多米的河,两岸壁陡的地中河,河道被黄河夺去后,水量大增,黄河水四处泛滥,沿岸居民“顺河筑堤,遇湾切滩,堵截支流”以抵御水害。由于黄河的泥沙含量巨大,仅20多年的时间就逐渐成为地上悬河。济南南北地势剖面演变成南有丘陵,北有堤坝,中间夹以北园低地,略呈盆地的形态。每遇到大汛,黄河极易溃决泛滥,济南北郊地势因泥沙淤积不断升高,西部地区原来的济水支流为堤坝所阻,顺应地势向济南北郊汇集。

  南郊山水和城内诸泉之水原由大、小清河东导入海,由于小清河长期失于修浚,淤塞不畅,在济水故道上被黄河袭夺成为地上悬河后,众水宣泄无道,北郊水害连年,并且有洪水倒灌入城的危险。因此,早在清末,就有有志之士提出,今日浚修小清河,不仅是输送盐粮的需要,更为紧要的是作为济南众水的排泄渠道,以消除济南水患,确保城市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官府组织人力对小清河做了裁弯取直的彻底整修,泺水遂转为小清河上游,经黄台达羊角沟入海,即今日之小清河。

  宋代曾巩曾经以“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来赞美济南的泉水。济南泉水水质清纯,悬浮物质极少,含菌量远远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无色无味,清洌甘美。到了近现代,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工厂林立,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河流湖泊,致使济南地表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泉水也开始衰竭,连多年不枯的泉水在枯水期也开始干涸。
泉城的由来
,济南泉城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呢图1

为什么叫济南?

泉城的由来
,济南泉城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呢图2

原来古代有一条大河,发源于河南王屋山,从山东半岛入海,名叫济水。古时候济水、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中国四大江河。

后来,济水上游发生变化,下游叫大清河,但仍称为济水。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铜挖厢决口改道,喝水流入大清河夺河床入海,以后并称为黄河。济水的名称也就没有了。现济南北郊的黄河,就是古代的大清河,用的就是济水的旧河床。因为济南这个地方在济水之南,所以从汉朝起,这个地方就叫济南。汉代的济南国所在地叫平陵城,就在今天济南市东郊龙山镇东北,西汉时,济南一度改为郡,后又复国。曹操曾任济南相。

  到晋朝,济南郡的治所才由平陵城转到历城,就是现在的济南旧城区。现在济南市区从此正式成为郡所在地。经扩大整修为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而原来的平陵城逐渐衰颓。

  东晋时济南郡隶属青州。隋文帝时,济南改为齐州,不仅又改回来,唐朝济南属于济南道。宋朝把政区分为路,济南属东京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对城市建设有过较大贡献。明朝初年在山东设省,省会就在济南府历城县。而后济南一直是省会城市。

  “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大诗人杜甫、李白、苏轼都来过济南,而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则长期生活在这里。”
泉城的由来
,济南泉城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呢图3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8日 13:48
下一篇 2022年11月28日 14: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