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7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少年》中,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的几段难忘经历,体现了主人公逐渐走向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以及精神丰富的过程。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教育小说单一的线性层次,而体现出现代成长小说丰富的多层内涵,作者大胆地把社会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融入教育小说之中,并以戏剧化手法使之融合起来。
阿尔卡季出生在一个偶合家庭,由于是私生子,更由于生父韦尔西洛夫对子女不承担父亲应尽教育职责的一贯做法( “他两个年幼的孩子通常不在他身边,而是寄养在亲戚家:他一辈子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的,不管是婚生的还是私生的全一样”),他就像一个弃儿,几乎一出生就被安置在别人家里,然后送进莫斯科的图沙尔寄宿学校,在20岁以前几乎没有见过母亲,除了两三次匆匆的会面,父亲也只在十岁那年匆匆见过一次。
这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又不善于交际,与别人难以相处,因而倍感孤独,深深怨恨自己偶然来到这个世上。作为私生子,他只能跟名义上的平民父亲马卡尔姓多尔戈鲁基,这个姓却又是俄国一个著名的公爵世族的姓,因此在学校里他经常为此遭到同学的嘲弄和蔑视,更遭到老师图沙尔的欺辱,以致他非常痛恨自己的姓,一再拼命声明自己是平民。
与此同时,这种屈辱使他既深感自己身份地位卑微,又认识到自己胆小、奴性十足,从而开始走向成熟。起初,他试图从学校逃走,后来他一度发疯似地在莫斯科游荡。最终,他决定像乌龟躲进壳里一般沉醉于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充满幻想的离群索居的日子里。
在他中学毕业后,韦尔西洛夫突然醒悟,想让儿子回到身边,教育他指点他,便让阿尔卡季从莫斯科来到彼得堡,并给他找了一份相当轻松的工作——陪伴索科利斯基老公爵。在彼得堡,阿尔卡季又陷入卡捷琳娜的密信事件,经历了对父亲形象的幻灭和重新认识,卷进了金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旋涡中,染上了奢侈、堕落、赌博的恶习,一度离家出走,并且在赌场里被人污蔑,相当恨世甚至差点自杀,大病一场,昏迷几天。最终在马卡尔和韦尔西洛夫以及母亲卡捷琳娜等的共同影响下,走出困境,精神趋向成熟。
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社会空前混乱。西欧思想尤其是资本主义观念强力传入迅速扩散,而俄国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巨大的震荡和冲击,完全无能为力甚至土崩瓦解,社会丧失信仰没有道德,各种思想自行其是,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即便一向颇为稳固的家庭也分崩离析,成为偶合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由此意识到作家们面临着新的创作主题和写作任务。因此,他给自己确立了新的创作目标: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既写俄国目前的孩子,当然也谈他们的父亲,从他们现在的相互关系上来谈。他从社会各阶层中选取父辈和子辈,并对子辈从最初的童年时代开始便加以研究。他常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作品中对小人物展开丰富的描写,《少年》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时期的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正好是一部处在传统的教育小说向现代成长小说过渡阶段的小说,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成长小说,较之传统教育小说的较为单一的主人公性格和思想的成长主题,其主题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富现代色彩。既表现主人公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以及精神上的成长,又增加了独具俄罗斯特色的主题——反映当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试图从道德乃至宗教上为其寻找出路,从而使小说更富现代色彩。
在空前混乱的社会,人们不再有统一的信仰与理想,有的各执己见,有的随波逐流,甚至随心所欲,从而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首先,是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分裂。作为俄国上层社会象征的贵族知识分子韦尔西洛夫,是一个失去根基的漂流者,对俄国的现实极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总是试图离开俄国,到欧洲去寻找慰藉和寄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他是‘我国贵族习气的产物’,他已经‘同俄国根基和俄国真理失掉了最后的联系’。他似乎是上层分子同人民群众和人民信仰相脱节的最鲜明的例证”。还有像索科利斯基老公爵这样老年昏庸的上层人士,和年轻的索科利斯基公爵这样无所追求、在玩乐赌博中度日子的贵族。下层社会,就更是复杂。既有靠欺诈度日的流氓无赖兰伯特之流以及众多追名逐利声色犬马之徒,也有生活艰难被迫自杀的知识女性奥莉娅,还有杰尔加乔夫一类革命民粹主义者,更有马卡尔这样行走俄罗斯大地深入生活总在寻找渴望心灵的宁静的朝圣者。其次,以前是温暖的港湾的家庭,现在也急剧变化,成为偶合家庭:因为父亲在世时受过马卡尔的恩惠,索菲娅还小的时候婚姻就被偶然地决定了,18岁时只得嫁给了50岁的马卡尔,后来又非常偶然地爱上了回到庄园里的主人——25岁而又丧偶的韦尔西洛夫,在没有和丈夫离婚的情况下,组建了另一个家庭,生下了私生子——小说的主人公阿尔卡季。这个复调的世界一切都变幻莫测,混乱不堪,人们空前迷惘,不知何去何从。
19岁的少年阿尔卡季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中,面对变化不定、没有信仰、道德沦丧的社会,由于年轻幼稚,没有经验,更是万分迷惘,彷徨不定,历经曲折和磨难,多次遭遇道德的考验和心灵的创痛。好在他一直有一种向上的执着追求,并且后来受到了多方面良好的影响,终于醒悟过来,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成长,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成长小说。
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阿尔卡季的母亲索菲娅的无权地位、通过少年对父爱的渴求,“提出了女权和亲情的欠缺的主题,分析了造成偶合的’家庭的因素 ,而整个小说第一部的中心主题是彼得堡这一最富于幻想的城市中传 统的贵族家庭的瓦解,偶合家庭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小说是通过许多复杂曲折的生活细节故事、个人隐私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使小说具有了接近于我们时代的现代性。在彼得堡流动着的现实中,可以看到赤裸裸的金钱追求,遗产的争夺,悲观论者或不堪忍受屈辱的女子的自杀,等等。在第二部中,小说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象:以放高利贷者为代表的金融势力开始挤压到不善于理财的贵族头上,并且通过少年对卡捷琳娜的爱,表现了“这种纯洁的审美感情的伦理教养意义。
由上可知,《少年》的主题内涵已大大丰富于以往的教育小说,并且独具俄罗斯道德特色,表现为更强调道德性或精神性,并且具有人类眼光,如阿尔卡季多方面良好的影响,主要来自生父韦尔西洛夫和养父马卡尔两个父亲的影响: “他有两个暗中教育者:一个是父亲——四十年代著名的贵族宣传家,另一个是民间香客马卡尔·伊万诺维奇”。前者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高度文化教养的典型人物,一个典型的为全人类宵衣旰食的人;后者是最纯正最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徒,“经常怀念广漠的荒原,认为金钱欲望、贪色、自命不凡和嫉妒,会使人们忘记伟大的事业,只做些小事,而在荒原中,人更坚定地向往伟大的功绩,像基督所教导的那样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大家,做大家的仆人,使世界充满爱”,他代表了俄罗斯古老的民间宗教、伦理观念,是自古以来的民众的真理。同时,《少年》还带有浓厚的现代色彩,如表现了复调世界、偶合家庭、妇女的地位等现代社会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