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是不是历史故事

今天国人提到岳飞时,说岳母刺字是否真实?其实

绍兴三年九月,岳飞在率领所部剿灭吉州、虔州的民变叛乱以后,于临安朝见宋高宗。有鉴于岳飞从建炎年间开始收复建康,到绍兴年间南征北讨,为南宋朝廷消灭内乱,在剿灭了吉州地区的民变以后,岳飞在此次朝见中被宋高宗授予“精忠岳飞”锦旗。

“九月十三日,入见,上慰抚再三,先臣顿首谢而退,卒不言其功。上以其长者,益重敬之,赐衣甲、马铠、弓箭各一副,捻金线战袍、金带、手刀、银缠枪、战马、海马皮鞍各一。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

“精忠岳飞”四个大字是宋高宗亲笔所写。锦旗被做成一面大旗,作为岳飞此后行军作战的行军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绍兴三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的第一次北伐战役中,进攻随州的战斗中,岳飞便携带此面大旗作为行军大纛。史书记载,岳飞两日内便攻克了在伪齐有“万人敌”之称的荆超镇守的郢州城,第一战便取得了开门红。战斗中岳飞在城外的高地上指挥战斗,他拿了个胡床坐在上面,胡床之后便是那面“精忠岳飞”的大纛。“攻郢州城,建旗偃盖而坐,忽一炮石堕其前,左右惊避,先臣独不移足”。皇帝亲授的作为行军大纛的锦旗,正是上面所书“精忠岳飞”四字,这成为混淆“尽忠”的重要原因之一。

得自清人钱彩的历史评书演义《说岳全传》。该书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记录了岳母姚氏给岳飞背后刺“精忠报国”四字。当然,钱彩描写得相当生动,不但将岳母刺字的流程描绘清楚,将岳飞被刺字时候的表情描写到位,就连岳飞此前与母亲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讨论都做了详细的描写。描写详细给予人真实的感觉,然而,钱彩的描写只是文学想象,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钱彩的《说岳全传》较正统的史籍记载来得更具有文学可读性和更大的民间影响力。这当然得归功于评书的形式,以及中国自古以来百姓受教育的知识来源问题。钱彩对岳母刺字的描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让很多中国人将岳飞背后的刺字认定为“精忠报国”。

以上两条原因是岳飞背上“尽忠报国”被国人传为“精忠报国”的主要原因。

那么,岳飞背后的四个大字到底是什么?

《宋史·何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何铸见了以后也很感慨,深深被岳飞感动,他觉得岳飞很冤,因此专门跟秦桧阐述岳飞的冤案。他对秦桧说:“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宋史》这段描述就很清楚地表明:岳飞背后所刺字的内容是“尽忠报国”。

>>岳飞的从军经历和宋军的刺字规定

岳飞是宋军的高级将领,其生前最后职务是枢密副使和少保,领两镇节度使,这些是岳飞的虚衔,乃是罢兵权之后岳飞的实际职位。罢兵权之前,岳飞官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和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战区司令员。

岳飞头衔很多,但是在两宋之交的高宗朝,岳飞毕竟还是一名武将。宋人武将和武官有所区别。简单说来,范仲淹可以领经略使,作为文臣统帅军队经略河套,以文臣入武官。而岳飞发自行伍,即便官居少保,可他还只是一名武将而已。

岳飞从1122年(宣和四年)投军刘韐应征敢战士开始,除了短暂脱离军营,其他时间一直在军营生活和工作。然而,正是因为岳飞发自行伍,因此他不可避免地要遵守宋军刺字的规定。

从艺祖建立大宋开始,这个帝国就保留了五代军队的痕迹,宋军刺字的规定也是从五代沿袭而来的。

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唐末五代的乱世中,入伍的士兵普遍在脸上刺字。刺字内容大多是部队番号。这样一旦抓到逃兵便可以知道他的部队番号,也方便遣返归队。这一规定被北宋帝国延续。仁宗朝时期的名将狄青也是起于行伍,尽管他最后官至枢密副使,但是他依旧是面带刺字。也正因此,狄青在北宋有“涅面将军”之称。武将高位有若狄青者,在两宋并不多见,当然,岳飞也是起自行伍而最终位于枢密高官的一例。然而狄青面有刺字,这也说明,即便是狄青一般军事高官,也有面带刺字的可能,这多半是因为他们起自行伍。

然而史书上关于岳飞的刺字,似乎只有“尽忠报国”一例。此外,再也不见岳飞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字的记录。南宋画家刘松年,其作为“南宋四大家”之首,曾经创作过一幅“中兴四将图”。图中描绘了岳飞面貌。今天研究宋史的学者大多是通过此图来推测岳飞的面容。可是在此图中却没有发现岳飞面部有刺字的情况。

谢请。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口耳相传,更是深入人心,那么岳母刺字的故事是真的吗?


岳母刺字是不是历史故事图1岳飞出生于宋代,那么他的一切事迹的根源均要从他所处的时代来考虑。我们先来看他为什么会有刺字的举动?大家都直到在宋代时期,北方金人入侵,朝廷将领抗金不力,国家一度陷入危机之中。那么征兵则成为必要的手段,以此来扩充兵力。岳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征入伍。宋代的士兵有刺臂、黥面的规定。这种规定大致是从唐末五代时期流传下来,以达到防止士兵逃跑的目的,宋代继续沿用了这种规定。但是宋代的罪犯也有黥面的情况,比如在水浒传中宋江脸上的刺青,就是这种现象。那么,如果有选择,岳飞选择将字刺于背部,那么,刺字的人是不是岳母呢?

《宋史》中有关于岳飞刺字的记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保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得到两个信息:一,刺字的人并没有提到;二、所刺的字为“尽忠报国”,而不是流传下来的“精忠报国”。那么,刺字的人是谁呢?首先,大家基本都否认了岳母刺字的可能性。并形成了大约几种观点:1、岳母的母亲在岳飞征召入伍前,请人在岳飞背上刺字,同时也是警醒岳飞;2、岳飞在成为将军之后,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让部下在自己背上刺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我认为第一种观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有宋代士兵入伍的制度为前提,那么入伍前刺字更加合理一些。

岳母刺字是不是历史故事图2除此之外,上述也提到,文献中提到的所刺之字为“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有人认为这时因为口音的问题,所以造成流传下来有差别,但是也有可能与高宗御赐岳飞“精忠”旗之事有关,高宗赐岳飞“精忠岳飞”的旗子,也是希望岳飞能"精忠报国",所以最后岳飞刺字“精忠报国”才会流传下来。

虽然岳母刺字的故事与事实有悖,但是流传下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与力量。

严肃对待学术,认真回答问题,希望能得到有志之士的评论及点赞。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10:58
下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