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始载于《名医别录》,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制成,味辛、甘、微苦,性寒,归肺、胃经,有解表、除烦之功。
《名医别录》曰:“主伤寒头痛发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本草纲目》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吐,得酒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治疗“虚烦”,“心中懊侬”,用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取其透散外邪除烦之功,淡豆豉与苦寒降泄之栀子相伍,宣中有降,降中有宣。
《本经疏证》有谓:“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益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日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固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足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治疗外感风热常与薄荷、银花、连翘等配伍,方如银翘散。治疗外感风寒者常与葱白相伍,方如葱豉汤。
临床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加工炮制所用的辅料不同而药性不同。用桑叶、青蒿等炮制的,药性偏于寒凉,用苏叶、麻黄炮制的,药性偏于辛温。故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性偏于寒凉者。
如《温热逢原·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曰:“寒邪潜伏少阴,得阳气鼓动而化热,苟肾气不至虚馁,则邪不能容而外达。其最顺者,邪不留恋于阴,而径出于三阳,则见三阳经证。太阳则恶寒,发热,头项疼,腰脊强,治宜豉芩合阳旦汤。阳明则壮热,鼻干,不得卧,治宜豉、芩合葛根、知母等味。少阳则寒热往来,口苦,胁痛,治宜芩、豉合柴胡、山栀等味。”
又如《温病条辨·卷一》银翘散。
作者 | 何逵(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级中医康复班)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