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

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图1

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

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图2

东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

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图3

东汉收获弋射画像砖拓片。

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图4

东汉杂技舞乐画像砖拓片。

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图5

入选《国家宝藏》的东汉制盐画像砖。 本文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东汉制盐画像砖登陆央视《国家宝藏》

12月30日,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即将迎来四川博物院的3件国宝。从川博32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精挑细选的3件精品,分别是东汉制盐画像砖,蜀石经残片以及格萨尔唐卡。记者了解到,川博馆藏的汉代画像砖有196件之多,而《国家宝藏》独独选中这件制盐画像砖,皆因这块略显残破的石砖图案蕴含一个重要信息:古人不仅在大约两千年前就掌握了井盐生产技术,而且在当时就已经用上了天然气。

一幅鲜活的汉代制盐图

即将登陆央视《国家宝藏》的这块东汉制盐画像砖,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成都邛崃花牌坊,高34.5厘米、长45厘米,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蜀地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

在画面左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汲卤图。底部有盐井一口,其上井架高耸,两层高的木架上每层站立两人,他们正在利用井架上的滑轮装置,用木桶从井里提取卤水。井架右侧有一个方形大容器,里面装着卤水。容器和一旁的灶房之间,还有一根管道相连。在灶房里,有人正在煮卤。整个画面以山林为背景,林中有飞禽走兽,右边有人狩猎,山中还有人砍柴。

对画像砖研究颇深的文物专家高文介绍,这块画像砖中用竹子作为管道的运输方法十分科学,和现在石油运输是同一原理。“可见,当时的四川手工业水平是多么高超。”这种传统的井盐生产方式,在自贡燊海井仍能看到,略有不同的就是汲卤不再采用人工,而改为机械装备。

东汉画像砖里出现的制盐画面,折射出当时四川制盐业的兴盛。高文介绍,四川井盐资源十分丰富、闻名全国。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战国晚期,李冰为蜀守,“穿广都盐井”。到了汉代,已是“盐井、渔田之饶”“家家有焉,一郡丰沃”。正是蜀地丰富的盐资源,提供了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以后,在蜀地已开设盐官。秦国向蜀地大规模移民,其中就包括六国豪强贵族及手工业者,为四川制盐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财力及技术保障。到了汉代,盐业已成为汉王朝三大重要财税之一。而在四川,盐井的数量增加、分布变广,在蜀郡临邛等地,史料记载在当时已有盐井。巧合的是,这块制盐画像砖就出土于邛崃,也即汉代的临邛。

制盐燃料或为天然气

让专家们感到好奇的是,这块画像砖上的制盐图,人们煮盐是使用的一般柴火还是天然气呢?

原来,人们在开采盐井的过程中,地底的天然气逸出遇火燃烧,这样的井就被称为火井。自贡燊海井的“燊海”二字,其实就是表明这口井既出产海一样多的卤水,同样还出产可以熊熊燃烧的天然气。既然天然气能够燃烧,聪明的古人就开始尝试用气煮盐。

在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蜀王本纪》中这样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火井天然气的文字记载。三国时,诸葛亮曾亲自视察古火井,并改进技术,在井周围筑灶数十,用竹筒导气,引井火煮盐,使盐产量倍增,火井因此更加兴旺发达。在《国家宝藏》中,著名演员王洛勇将作为国宝守护人,演绎诸葛亮改进火井技术的故事。到了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同样记述了临邛“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这种竹筒盛装天然气,且“拽行终日不灭”,已经有了类似于现代天然气罐的雏形。

这些史料记载,在邛崃至今仍能找到蛛丝马迹的佐证。邛崃文物局局长何吉民介绍,邛崃南宝镇出土的一块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石碑上,有“自唐时古火井处”的字样,证明当地至少从唐代就已有火井。而隋唐时的火井输送天然气又有了重大改进:把原来的竹制管道改为石制管道或陶管,当地人称为“火槽子”。火槽子取材方便,经久耐用。在南宝镇一户乡民屋后的堡坎边上,如今还能看到一截两三尺长的陶制天然气管道,它证明了在过去的年代,这里的民众曾普遍把天然气作为日常能源。

川博馆藏的这块汉代画像砖上的制盐画面,尚不能看清楚煮盐燃料究竟是柴火还是天然气。有学者认为,画面中灶前的劳动者半跪的姿态,极似正在向前投送柴薪,山坡上走来的劳动者,也正好可推测为前来运送木材的,故推测汉代仍是利用柴薪来做燃料。但何吉民介绍,《华阳国志·蜀志》还记载煮盐时“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或许可以说明只有天然气这样的猛烈大火煮盐,得盐率才高。古临邛产气,这块画像砖又出土于邛崃,因此画像砖上煮盐用天然气,完全有可能。”

四川画像砖曾登上邮票

一块小小的制盐画像砖,折射出汉代蜀地手工制造业的繁荣,成为《国家宝藏》节目组眼中“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案例。

四川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发现的画像砖多为汉代中晚期的作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它的形制、构图样式等虽然没有南阳画像砖丰富,但其在体现日常生活面貌、生产劳动场景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更能全面地体现汉代的庄园经济,凸显四川地区的地域特色,如四川特有的桑蚕、井盐、蜀锦等文化。因此,在全国的汉代画像砖中,四川汉代画像砖堪称图画版的汉代“百科全书”。

风格独特的四川汉代画像砖,还曾在上世纪50年代被制作成邮票全国发行。邮票,一向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题材选择上极为严谨。1956年中国邮政要发行一版《东汉画像砖》特种邮票,负责为邮票挑选画像砖图案的正是高文。“邮票公司的要求就是不要神话传说,不要历史故事,不要人文典故,专门要反映有关国计民生的衣食住行问题的内容。”经过认真的研究和筛选,盐场图、弋射收获、庭院画像和车马过桥图成功入选,而成为邮票的盐场图和此次登陆《国家宝藏》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画面大同小异。

而更多的川博馆藏画像砖以泥为纸,将播种、收割、采莲、市井、宴饮、杂技乐舞等画面生动勾勒,让我们得窥汉代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岁月侵蚀,仍不掩画像砖与生俱来的朝气蓬勃和无拘无束的生动描摹。□记者吴晓铃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4年01月19日 10:42
下一篇 2024年01月19日 11: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