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未必两全)

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未必两全)图1

编者按

“忠”指对国家尽忠,“孝”指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即为“忠孝两全”。岳飞、花木兰、文天祥这些忠孝两全的人物故事相信读者们一定都耳熟能详。今天,小编就从这些著名的故事开始,说说忠孝这个传统儒家的重要思想。

忠孝统一在现实行为中有哪些表现呢?我们在忠孝统一的行为实践中,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忠孝两全;二是忠孝并序;三是以忠全孝。

第一,忠孝两全。忠孝两全是在行为上表现出先忠后孝或先孝后忠,两者在行为时间上具有秩序性,但是在实践上两者是一致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忠孝两全比较好的结局,一种是需要做出巨大牺牲的结局。

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未必两全)图2

《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记载个一件忠孝两全结局比较好的案例。楚国的直躬因为父亲偷了羊,他向官府告发父亲。官府把他父亲抓起来准备杀头,这时直躬请求代替父亲受刑。临刑前,他说:“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他说自己的父亲偷了羊向官府告发,这是对国家的忠诚;代替父亲受刑这是在尽孝,像他这样既忠且孝、忠孝两全的人都要被杀,那么国家就没有不该杀的人了。他这样一说,结果“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国君下令不杀直躬,赦免了他的罪。这个案例《论语·子路》和《庄子·盗跖》也都有记载,应该是可信的。这是忠孝两全的典型,这种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未必两全)图3

还有一种忠孝两全结局比较悲惨,但是确实是属于忠孝两全的范畴。例如,先秦楚国的石渚就是一例。他做到了忠孝两全,既尽忠又尽孝。《吕氏春秋》记载了这个案例:

石渚父亲杀人,他作为政府执法人员,又不能不抓,抓了父亲有违孝道,不抓又违忠道。所以,为了做到忠孝两全,他选择先抓父亲以尽忠道,又以自杀的方式来尽孝道。虽然这种忠孝两全现代看来很残忍,但是在当时来说,石渚作为国家官员,为国家尽忠是必须的,同时为父母尽孝也是应当的。因此,他先是为国家尽忠,后来为父母尽孝,做到了忠孝两全。

第二,忠孝并序。忠孝并序的情况比起忠孝两全的情况来说,现实的结果要乐观一些。忠孝行为主体,在面对忠孝的选择时,既能兼顾忠又能兼顾孝,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忠孝统一的结局。例如,古代花木兰代父从军,就做到了忠孝并序。她代替父亲从军,这是对父亲尽孝,在战场杀敌,这是为国家尽忠。

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未必两全)图4

木兰从军

当然,忠孝并序情况下的忠,通常不是指一种广义上的忠,而是狭义上的忠。这时候的忠,主要指一种为政之忠。《礼记·丧服四制》说:“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意思是说,人若在朝廷为官,则应当绝父子之情;如果在家为子,则应当以父子之情断君臣之义。这是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忠的。

第三,以忠全孝。以忠全孝是用尽忠的办法来实现孝道。如孝子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光宗耀祖,实现孝道。

汉代的毛义较为典型。他是因为家贫才入仕为官以养父母的。《后汉书》说:“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毛义是为了尽孝才去做官,所以张奉说他:“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后汉书·刘平传》)

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未必两全)图5

总之,政治世界的原理是家庭内秩序原理的同构型延伸,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故孝可移作忠;兄弟关系可以用于官长,故悌可移作顺;家的原理与国的原理相同,故家理与国治是基本同样的原理。忠孝的不同只是致敬的对象不同而已,其蕴含的道德感及其规范是相同的。

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未必两全)图6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29日 11:45
下一篇 2023年11月29日 13: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