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更能方便随时回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现代研究学者较为重视对我国古代与中医骨伤相关的文献挖掘,尤其在学术思想、手法操作、治法方药等方面有诸多的见解和论述,详细研读了近四十余年对我国古代与中医骨伤相关的文献研究现状。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

秦汉时期的文献研究

《黄帝内经》中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研究

从骨折脱位、伤筋、劳损、内伤、杂病和其他共六大类系统对《黄帝内经》有关伤骨科的条文进行梳理和汇通,整理出有关骨、筋、关节、肌肉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症)、治疗等一百余条原文,四十余种病证,并与现代临床病证相对照。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

该书对骨折脱位的论述较为零散,内伤和伤筋亦不多见,但是对劳损及杂病的论述极其丰富,详见于专篇探讨并散见于他篇,病理鉴别和诊断治疗方面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整体观念和分证论治两大特点形成了“肾-骨-髓-脑”体系,对后世伤科影响较大。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3

骨折脱位的病因主要为堕坠、击仆、举重等,急性损伤后的病机多为“恶血留内”,涉及的疾病有折髀、折腰、折脊。伤筋所涉疾病有跛、失枕、蹇膝。劳损类疾病有骨痛、解等。内伤所涉病变有瘀血在头、瘀血在胸胁(或肋骨骨折)、瘀血在脊里(体惰)、瘀血在骨盆。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4

伤科杂病在《内经》中论述最多,有痹证(肾痹、寒痹、痛痹、骨痹、筋痹、周痹、众痹、阴痹、风痹、行痹、留痹、痼痹、痹气、酒风等)、筋病(筋挛、转筋)、痿证(痿躄、筋痿、脉痿、肉痿、骨痿)、腰痛、痈疽(骨蚀、股胫疽、兔啮、脱疽、骨疽、筋瘤),其他疾病主要为偻伛等。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5

认为《内经》中对人体外部骨伤科生理特点已有细密的观察和度量,还从活体角度论证了人体发生学,说明人体骨关节、筋肉的发生发育规律。

认为中医骨伤疾病的病因包括感染邪毒、外伤跌扑、内伤情志、饱食房事、持续劳损、脏腑不和等。提出了脏腑、气血、经络和筋肉、骨关节疾病的整体病机相关学说,阐明了脏腑气血经脉病变引起骨伤科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症状,及骨伤科独特的辨证原则,以气血辨证为本,结合病因病机及脏腑经脉来辨证。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6

既要注意病变局部的改变,又要注意身体脏腑气血经络的病变。在治疗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原则。

《伤寒论》中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研究

重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认为辨证的主要内容是辨病和辨症,辨是其主线,病和症是辨的内容,辨证是对辨病和辨症的概括。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7

《伤寒论》载:“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密切相关。在对肾虚的治疗中,主张益阴助阳,以肾气丸为代表方,创立了阴中求阳法。

此外,《伤寒论》还载有腰痛、脚挛急、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等证候,采用温通宣痹、除湿散寒,调和营卫、通络止痛等方法。《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8

由此观之,对于老年或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出现便秘,麻子仁丸通过补益脾气,使脾气健运,津液得复,以润胃体,有助大便,适用于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需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通过对经方在骨伤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只要应用得当,经方可以治疗许多骨伤科疾病,具体体现在围绕主证用方、根据部位用方及循其经脉用方三个方面。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9

虽然骨伤科疾病涉及的病因多与外伤有关,而经方多为外感或杂病立方,但若患者在骨折后出现的主要症状相同,病机大体相和或不相违背,均可据使用如承气汤类方具有散结通腑、消除痞满之功效,可用于胸腰椎骨折常见的阳明腑实症。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0

同时还可以根据骨伤部位与脏腑经络存在的相关性选方用药。如用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可应用于落枕、颈椎病等,然无太阳表证,亦可用之。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临床上骨伤科疾病多循经发病,故可根据病变所在经络的循行部位选方用药。如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肾虚型腰腿痛患者,因为太阳经“起于目内眦……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1

隋唐时期的文献研究

《肘后备急方》中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研究

通过《肘后备急方》探讨了葛氏在创伤外科学术思想和贡献。葛氏注意到血管损伤后,会导致大出血而很快死亡,因此提出对于全身各大部位危重创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2

其次提出对于开放性创伤要及早进行清创、消毒及包扎止血,防止创口中异物遗留及创口污染,对破伤风提出了具体的治疗办法;最后首次运用牵引手法整复颞颌关节脱位,首次采取竹板固定法治疗四肢骨折,对骨、关节创伤进行整复与固定。葛洪所创的夹板固定法,开创了中国骨伤科治疗骨折的新纪元。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3

探讨了《肘后备急方》的治疗源流及葛洪的治伤学术思想,指出该书在骨折、脱位、创伤伤口处理,颅脑骨折、止血、清创、创口及异物的处理,肠吻合术,危重创伤的治疗及调护等方面都有新的学术见解,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4

该书是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最早记载,认识到固定骨折折断端是治疗骨折的关键;首次运用牵引手法整复关节脱位;采用石灰治疗创口,既止血又消炎;描述了颅骨骨折的死候;用烧灼法止血或用中药来清热解毒、杀菌止血,意识到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性。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5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研究

从诊断、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了《诸病源候论》的伤科诊治特色。诊断方面,陈氏指出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引入伤科疾病的诊断,形成中医伤科诊断学雏形。

对开放性损伤引起的继发感染进行临床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听声音和闻气味来了解病情,并且注意观察病人的自觉症状,重视脉诊。辨证方面,注重从经络穴位与解剖部位来审查伤情。治疗方面,运用早期清创、结合药物内外治疗、按摩导引等综合治疗办法。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6

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探讨了《诸病源候论》在伤科学术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认为该书记载的创伤性致病因素多为外伤、跌倒、坠堕、撞击、碾压、劳损等外因。病机方面,主要包括感染和失血两个方面。诊断方面,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同时结合损伤部位来审查伤情,判断预后。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7

治疗方面,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原则为创伤理当速治、清创务须彻底,治法方法有清创术、缝合术、肠吻合术、大网膜切除术、血管结扎术和引流术。药物治疗原则为内外并重。同时对饮食护理、摄生之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8

对《诸病源候论》中骨伤病症的综合疗法进行探讨,指出手术与药物兼施、内服和外治相结合、针石与导引并用的综合疗法,对骨伤病症的救治、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手术治法包括复位手术、扩创手术、结扎血管止血术和缝合手术。同时重视导引及按摩疗法。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19

《千金方》中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研究

认为所撰《千金方》,其骨伤科方面成就突出。孙氏在《内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肾生骨髓”等肾与骨髓、骨髓与骨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特在《翼方》卷一中收录50余种相关药物。其中“补骨髓”16种、“长肌肉”29种、“坚筋骨”15种。“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0

补骨髓”药有干地黄、防葵、菟丝子、天门冬、贝母、淫羊藿、附子等,以草部药物居多。“长肌肉”药有藁本、天门冬、干地黄、菟丝子、当归白芷、麦门冬、泽泻等,以草部和木部药居多。“坚筋骨”药有杜仲、枸杞、蔓荆、五加皮、酸枣仁、磁石、金屑等,以木部和玉石部药为多。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1

此外,还涉及骨折与伤筋、瘀血与疼痛、金疮等骨伤科病症的诊治要诀,以活血、祛瘀、补肝肾为主,内治、外治结合,剂型有口服汤剂、外用散剂、膏剂等。该书对于后世骨伤科专著的出现及向着专科方向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2

认为《千金方》在骨伤科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危重创伤的救治、开放性创伤的处理、骨折脱位的诊疗、骨疽骨瘤的辨治及筋骨痹腰疼的治疗五个方面。

《千金方》中记载了关于金创大出血、损伤昏厥、颅骨骨折合并脑损伤等危重症的病因、病机和救治方法,某些治疗经验,仍为临床袭用。关于开放性创伤的处理,包括伤口的洗涤与包扎、伤口的引流以及缝合,并且要注意防治感染和破伤风的发生,详论了虎、蛇、虫、马等咬伤的处理原则,提出了应用哺乳动物的皮肉外敷创伤局部。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3

《千金方》将骨关节创伤分为骨折和脱位两大类病症,提出整复后需采用蜡疗、热敷以助关节功能恢复,提倡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强调在固定同时适当进行按摩和功能锻炼

《千金方》《千金翼方》均有骨疽、骨瘤的专论,首次形象地描述了慢性骨髓炎之瘘管及死骨形成的体征特点,并将肿瘤分为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和血瘤六类,这是中医肿瘤学最早的系统分类法,沿用至明清,其中一些名词也成为现代肿瘤学的诊断术语,还记录了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症候。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4

关于筋骨痹腰疼的治疗,孙氏不泥古,结合实践,认为痹有二类,“历节痛,筋脉拘挛不能伸”属“诸风”,“腹膝冷痛,筋无力,屈伸不利”则属“虚劳”,并拟订了“活血祛风”的治痹宗旨,是后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先声。伤科临床至今仍常用孙氏杜仲酒治疗腰肌劳损、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5

《外台秘要》中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研究

总结了《外台秘要》对中医骨伤学的贡献,认为王氏对骨伤文献的收集广泛,该书理论以《诸病源候论》为主,医方以选《千金方》为最多,同时收录反映七世纪骨伤科水平的《古今录验》《救急方》《近效方》及《许仁则方》,其中《许仁则方》对内伤诊断较为详细,为中医伤科内伤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6

此外,《外台秘要》对所选各家方药,均注明出处。对于坠损所致损伤部位的瘀血,载方42首,12首选用大黄;对于伤骨伤筋的用药,推崇地黄及铜类接骨药;对于骨痈疽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客观科学地描述严重创伤的致死部位。在内伤诊治上,对前人经验进一步验证并加以提高,指出损伤方面有外损和内损两大类,并将内伤及内科的疾病进行区别。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7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研究

从学术思想、分类方法、诊治骨伤、主张手术、痹证筋伤和内伤辨证六个方面论述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所取得的成就。

其学术思想源于《内经》等经典理论,以及道家“动静”观,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以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为治疗骨伤的主要方法,遵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法则,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动静结合、筋骨并重、辨证论治。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8

蔺道人把骨关节损伤分成骨折和脱位两大类,骨折又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首次把骨折分为新鲜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并将髋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个类型,其分类方法虽不尽完善,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一直被沿用。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29

该书最突出的贡献是对骨折和脱位的诊断治疗,将其治疗过程概括为麻醉、复位、固定、按摩与功能疗法和内外用药五个步骤。蔺氏在《内经》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总结了治伤用药经验,概括提出“七步内伤辨治法”,奠定了骨伤科辨证论治的理论框架。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30

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学术思想及贡献、正骨手法、器具及方药,只有《正体类要》提及了辨证施治、较少探讨骨伤的因、机、证、治等理论内容,并且对中医骨伤文献的梳理和认识不足。

因此,进一步深入整理并挖掘我国古代中医骨伤文献,对开拓中医骨伤的诊疗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治疗技术(中医骨伤治疗疼痛的特色)图31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9月10日 12:01
下一篇 2023年09月10日 12: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