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早教就是教爸爸妈妈在生活中如何陪伴孩子。基于这种认识,我会在每周日安排下周的陪玩主题,设计几个小游戏,听一首歌,看几本绘本。
举个例子:
我家宝宝目前22个月,下周的陪玩主题是认识黑与白。
1.主题沟通
我会提前准备道具,家里常用的黑色和白色的物品。比如围棋、黑色的椅子、白色的桌布、黑白卡纸等。
请宝宝将黑色和白色的物品分类。
2.扁扁的白色
道具:白色的颜料或者牛奶、密封袋。
请宝宝把颜料或者牛奶倒入密封袋观察。拍一拍,抖一抖,玩一玩。
3.黑色的圆
道具:小球、黑色的颜料和白纸
请宝宝把球拓印到纸上,认识黑色
4.斑马
打印斑马图片,认识斑马,模仿斑马跑来跑去
5.儿歌
It is black
6.绘本《看不见》、《小斑马,快睡觉》
这样安排好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和宝宝大眼瞪小眼了。
不请自来。
当我宝宝一岁半时,邻居们都纷纷把差不多大的宝宝往早教机构送,花钱先不说了,问他们学了些什么,一个字:玩。我立刻打消了送宝宝去早教的念头,玩还用学吗,那是小孩的天性,有什么比大自然更好的课堂,有什么比亲子更好的活动。
于是我们天天推着婴儿车,带着去逛公园,坐公交,逛菜市场(流感爆发的时候不要到处逛),小区的操场,总之只要天气好,就在外面多转转,孩子的成长特别快。
另外和人的交流,只要家长乐于表达,和孩子多说话,小孩的表达能力就错不了。家庭关系是和谐的,小孩的交际能力就会很强,完全不需要教,所以其实想要有一个开朗聪明活泼的宝贝,完全不必要上早教,比早教机构强一百倍,重要一百倍的是家庭教育
首先,认知生活肯定不局限在早教课堂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孩子认知社会的第一步,爸爸妈妈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
但是提问说到如何通过早教课程,让孩子认知生活,我觉得也是可以做到的,我相信这个也是很多早教中心的育儿理念吧。
我的大宝豆豆今年九月份要上幼儿园了,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我没有一开始就报早教中心课程,而是在她两岁后慢慢接触早教。起初是抱着让她接触一下陌生人,为幼儿园最准备的。但是一年的学习,我觉得有一下几点,是早教中心里,家长值得注意并帮助孩子要学习的,这些注意细节不是学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生活习惯:
1.上课和老师同学打招呼,下课说再见。这是基本的礼貌,不加赘述。
2.上课之前去趟厕所,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
3.自己换鞋子,自己放鞋子,自己找教室。
4.大声自我介绍,别人自我介绍后要鼓掌欢迎。
5.今天学了什么东西,回家后爸爸妈妈要做学生,让孩子假扮老师。
6.上课时爸爸妈妈要和宝宝保持一点距离,虽然早教中心鼓励家长一起上课,但是不能保护痕迹太重,给他一点空间更独立。
早教有用没用,各人看法不同,但是如果你加入早教,那就尽量做好这些吧,毕竟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式早教影响逐渐扩大,生活化早教已经影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女性。 父母可以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方向,充分与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细心的父母更可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比如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等等一些,父母还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
比如,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提倡生活式早教的专家强调,父母的高素质是培养子女高素质的基础,家长的高素质与学历无关,没有学历有智慧的父母一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非常重要。另外,专家还特别提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强调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的不同问题。 身为成人,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理解还是误解,是给以快乐还是压迫。
这里分享一个适合3岁以上孩子用得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家里或者身边有适龄儿童的话可以去下载一个试试哦,这里面有丰富的童话故事,还有有趣的冒险任务,孩子可以和喜欢的童话人物一起学习汉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产生兴趣。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