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片子其实是吃了安利去的。本来不甚了解纪录片这一类,以前看过的比较赞的纪录片也就是《舌尖》,然而舌尖也没能让我二刷,但这片子让我二刷了。(可能主要是怕看舌尖会饿吧)。
细看这部片子其实在说的很简单,“工(gu)匠(gong)精(zhao)神(pin)”。一种在当下社会里很缺少的工匠精神和那种对传承的坚守。一群人,可以说身怀绝技,在红砖青瓦之间,用手艺,心血和时间,跨越古今,修复文物,对话古人。
故宫在我的眼里,知道是博物馆,是皇宫。可以在里面欣赏到诸多国之重器,国之瑰宝。却不知道,在这宫墙里,有一群现代人,依着师徒制,为我们默默维护,修复这些瑰宝,使之能以一种完美的状态呈现给我们看。
说起工匠精神,一向为人所称道的大抵不过日本德国。似乎在我们身边大多听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消息。而这部纪录片,则将这些工匠们的工作状态完美的展现给我们。每一笔,每一刀,每一次刷漆......都能看见那种谨慎,慎重,要修旧如旧,又要保证能完美重现文物当年的风韵。需要的不仅是工匠们专业的知识和审美,可能更需要的是一颗沉静的耐得住寂寞枯燥的心。而当下,我们正缺少这些。
答主强行答一波,文笔很差,写的很烂。嗯,要批评的话,点我关注评论吧。就酱,感谢您点进这个答案,对可能浪费了您的时间而感到抱歉,写的比较差。才疏学浅,还望多多指教。
这部纪录片最打动人的,是人,是每一个勤勤恳恳的文物修复者,他们每个人都认真做事,安
心生活。这样子的状态真的是让人非常的羡慕。在他们的身上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世事纷扰,
岁月一派静好。这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至少是我的。很多人都希望活得更纯粹一些,能够专注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要为了其他事情费神。
而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有着共通的气质,对于时间的都有一种超然。“过几年”,“也就5、6
年”他们对于时间都是如此般的轻描淡写。而再看看他们的工作似乎又可以理解了,他们经手的
是上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在有百年历史的紫禁城内工作,时间在他们身上变得很是模
糊。所以一个个都特别的显年轻呐。如果仅仅只是这样,他们或许令人敬佩,却依然有一种距离感。而片子里各种各样有爱的小
细节补充了这样的距离感。木工组的打杏子(这个细节特别有趣,一开始在哪里找盖文物的
纸,还以为又有什么厉害的文物要出来了!然而是用来接杏子。);种树的、种菜的;逗猫
的;出去看展的……这样子平凡的生活让人顿感亲切。非常的有生活气息,让人很想去故宫工
作呐,不亏是招工广告!我觉得,让人回归到人,不去神化,这是最好的状态。纪录片中每一
个文物修复者是大师,也是普通人。这是我觉得这部片子非常棒的地方。竟然全文结束了都没
有提到我的王师傅!不行!再加一段王师傅。钟表组王师傅在结束的时候说:怎么就静置了,
好不容易才动了,(跟摄像机说)动起来完全不一样,特别漂亮。辛辛苦苦才恢复了演示功
能,最终在展览的时候却只是静静的摆放在一旁,没有人知道动起来的样子。真的特别的可
惜,王师傅说的时候,真的是很心疼。希望以后各种展览,对这种能动的但需要静置展览的物
件,可以拍一个视频放在展览品的旁边。不要辜负每一件藏品和为之付出心血的人,做的人不
容易,修的人也不容易。既然都费心费力的做展览了,就多拍一个视频吧。
很多来北京旅游的人都会选择去故宫游玩,除了想看中国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的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更想一睹皇家珍宝的风采,想象着古人把玩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充满了好奇和兴奋。
《我在故宫修文物》共三集,是一部文物修复类纪录片。该片主要纪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这部纪录片其实是从另一个视角让观众了解了故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它们不是出土就光洁如新的,也不是陈列过年依然闪闪发光的,甚至很多文物出土时已经破败不堪了,是那些心灵手巧的文物工作者默默守护着国宝的尊严;它们每一次闪耀光芒,都是背后无数文物工作者辛勤的付出在支撑。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那些文物修复工作者是那么神秘又遥不可及。这部纪录片却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没有故作呻吟的情怀抒发,有的是文物工作者们默默刷洗的背影,言传身教的代代相传,还有偶尔休闲娱乐的采果子和拉家常。
如果说这部纪录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什么,那就是他们专注修复文物的背影了。没有很多语言,没有华丽的豪言壮语,却让千百年前古人手中的宝贝焕发出了生机,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