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善良的问题下,大家都很温情,很正能量,都在讲述各种暖心的故事。在谈道德的问题下,却有不小的抱怨气息。依我看,原因在于,道德有一股从外在施加过来的义务的感觉,像是在要求大家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样,所以大家很反感。而善良更像是对一个人本性的某种形容,而不是一套外在的规范,所以它不会被人想成是可以复制或教化的东西,似乎是天生的,而且有一种旁观的视角。所以,一说到善良,大家总感觉善良是出现在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自己是一个见证者、旁观者。当谈到“道德”这种有外在规范性质的概念时,大家都觉得自己会被规范甚至束缚,而谈到“善良”这样的概念时,大家都会觉得这是出自本性,而不是教化,且通常指别人,那么善良的人越多越好。
2.善良的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当然也不能定得太低。或许,我们难以客观的给一群人6分、7分的打道德品性的分值,但,道德肯定不是只有两极,绝对的、高度的善和恶之间有很长的距离,这之间有相对的更善和更恶。如果你的认知里只有高度的善和高度的恶,而忽略了中间的部分,那么你对道德、人性和社会将会缺乏细微的分析。比如你会认为只有明显的恶才是不善,而不知道程度较轻的不单纯、计较、冷漠在善面前也是不善,即相对的恶,或者说俗;或者认为只有明显的、给予型的善才是善。有的人喜欢强调,人性经不起考验,借此来取消对善良的讨论,这就是把善良的标准设置得过高的体现,考验也是有高有低的,历史上经历重大考验却守住节操的人也不少。
3.到底什么是善良?其实每一个(严谨点,大多数)没有完全脱离社会的人,心中都大致有一个宽泛的标准,这个标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但是却能通过日常社交呈现出来。你一定会觉得你的某几位同事熟人朋友同学亲戚人品好像好一些,另外的几个好像差一些。你也肯定对你爸妈的人品有一定认识。和一个人密切交往一段时间后,一般而言,你都能看出点东西,至于你看得准不准,是另外一个问题。
4.还有一个问题是,发自内心的善良或道德行为,与社交礼仪、风度、对外在规范的遵守有本质区别吗?比如某人发自内心同情他人的某个遭遇,仿佛自己的心被扎了一刀,却因为腼腆而没有及时提供帮助,而另一个人心里没有波澜,却提供了帮助。如何对比评价这两个人?
5.道德行为有积极的(有所为、施),也有消极的(有所不为、拒)。有的人可能只关注积极型的道德行为,认为这一类行为才是道德行为。其实不少时候道德是通过否定的形式来显出的,即消极的,比如不要不义之财,不要嗟来之食,不占人便宜,不趁人之危,宁可自己吃亏等等。消极型的道德行为往往更为隐蔽,所以这类道德行为经常不能被发觉。而积极型的道德行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的积极型的道德行为,则容易被发现,也容易获得好感。而且消极型的道德行为往往会被认为没本事,因为其拒绝的往往是一些能力的象征物。
6.有一类道德起源的观点大致是说道德最早就是互惠互利,保证集体的利益,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套理论在演化的层面达到了高度的自洽,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有些人因此觉得道德和利益同性质,便把各种德性都拉到了和本能、物质、利益同一个层次,于是道德失去了它的崇高和光辉。可能,在基因底层,对基因来讲,原则上某些道德行为有得到对于基因来说的利益的效果,但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得不到好处,在未来也得不到好处,且行为主体已知得不到好处,甚至会对主体本身造成损失的道德行为。
7.李泽厚区分两种道德的观点很有借鉴意义。他区分了“宗教性私德”这样的高标准道德以及“社会性公德”这种大众公认的底线型社会公德。他说,现代社会,不能要求人们去信守前者这样的高标准道德,尤其是不应该蒙骗别人去践行高标准道德,而只应让大众遵守后者这样的底线道德。对于前者,应该由人们自动自发去选择,用于安身立命。但是,也不能因为当前社会大致只要求人们遵守最低的底线道德,就认为道德止于此。对于没有被蒙蔽的,自动自发选择坚守高标准道德的人,人们应当尊重他们。因为这是在跟各种底层欲望作斗争,这是人类最为向上的精神(之一)。道德没高出“社会性公德”的水平,当然不是没道德,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觉得践行“宗教性私德”的人是笑话,尤其有一些喜欢强调因为没本事,什么都干不了,才“看起来道德高”的人。肯定有想干不好的事但是能力不够的人,但,是不想做的成分多还是没能力做的成分多,分辨起来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8.关于道德和名声,那种很假的、很不体面的纯粹求名行为让人不适。但是,你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真正的好人应当完全不在乎名声,完全不希求别人的褒扬,只要看起来好像有一丝希望别人知道他,就是伪君子,也是标准过高、高到对人性和现实缺乏基本了解的体现。在撇开宗教因素的情况下,名,或者说他人的肯定,可以说是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丝奖赏和支撑,还是一种无形的奖赏。古人喜欢讲“名可垂于竹帛也”。赵汀阳说过,一个良好的制度不应该让友情、爱情、亲情、幸福等具有自足价值的事物处于不利的位置,也不能让人类的各种光辉德性处于不利的位置。让某种东西处于不利的位置,其实就是默许这种东西渐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让各种有德之人没有好果子吃的人都为这各种德性在世界上的消失贡献了一份力量。当然,什么都不要,甚至愿意背罪名的好人,是最悲剧性、最难能可贵的。
9.分析一个人的行为时最好能关照到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过往经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给一个人贴标签的行为太武断了。优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创作者就擅长呈现人和环境的长期冲突和互相影响。如果你了解普遍的人性、人类的有限和环境的复杂多变,那么你在给他人下判断时应当就不会那么随意了。
善良不是一种学问,善良是一种行为。善良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应该持有这种美德,它能使人的灵魂更加高尚。善良是心中一朵柔媚的花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善良是灵魂的微笑,是对生命的感激。如果你用一颗善良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伤害和冷漠。多多包容,多多理解,才能有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感激,世界才会更温暖、更光明。也许你的一点不经意的善意举动,将会给别人带来感动和温暖。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生活,生活会处处光明。生活在俗世中的我们,为了功名利禄而终日奔波劳累,殊不知再高的财富、再高的社会地位也是过路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了要让生活更有意义、让生命更有价值,就应该努力让自己保持一颗善良之心。[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心][心][心][玫瑰][玫瑰][玫瑰]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