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个具体的人物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但不可能改变历史的趋势。
韩信作为汉朝开国名将,能力有目共睹,但是以当时汉朝的状况来看,根本不可能胜过匈奴。
只需要对比一下当时匈奴的状况、汉朝所面临的困境就能知道,为何汉朝打不过匈奴了。
从匈奴的起源以及发展来说,汉朝遇到的匈奴边患实属倒霉
匈奴源出姒姓,本来是华夏的一支,但因为长期处于西、北边陲,保留了太多的游牧习俗,逐渐与华夏民族分离。
这就导致了这一民族最初阶段比较弱小,小部族林立,有很多名字,比如我们在先秦典籍中常见的山戎、猃狁、荤(xūn)粥(yù)、义渠等等,都属于匈奴部族。
匈奴和中原诸国的恩怨由来已久,尤其是和北方的诸侯国经常有摩擦。但从结果来看,这个时候的匈奴不堪一击。以东周诸侯来说,齐桓公助燕北击山戎,晋文公兴师伐逐戎翟,秦惠文王攻破义渠,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燕国秦开袭破东胡,中原诸国只要出兵征讨,基本上都是以胜利告终。
但因为中原内部战乱纷争,所以一般都采取修建长城防守的策略。
战国时期,秦国忙着统一中国,匈奴那面也开始了统一的进程。在秦朝建立之初,匈奴在第一代单于头曼的率领下也完成了统一。
以秦国的脾气来看,北边这个邻居对自己的威胁太大,于是秦始皇在建国之初就令蒙恬率领大军北上,主动消灭匈奴。通过一系列战役,将匈奴赶出国界线七百多里,并且基本上消灭了敌军主力。于是修建长城,建造城池,做好防守准备。
然而秦朝短命而亡,中原随即又陷入了楚汉争霸。这个时候也顾不上北边被打残的匈奴了,给了他们喘息的时间。
说来也巧,这个时候的匈奴又出了一代雄主。
头曼单于的儿子莫(mò)顿(dú)杀父自立,消灭了很多部族,再次完成了统一,并且趁着中原战乱,一路收复了曾经被秦国攻占的土地。
在中原战乱的阶段,匈奴势力急剧膨胀,堪称最鼎盛的时期。
汉朝立国之初,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下的匈奴。
分析汉朝立国的基础,没有与匈奴一战的实力
曾经,韩王信突然叛变,刘邦率领三十多万大军仓促之间北上迎敌,结果被匈奴困在白登,险些殒命,史称“白登之围”。
而刘邦死后,匈奴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召集诸将讨论对策,樊哙说出了一句豪言壮语:
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结果被季布斥为欺君,吕后也就不谈出兵的事了,依旧采用“和亲”政策。
这就说明当时的汉朝根本无力和匈奴作战。这从秦汉两国立国的状况就知道了。
秦朝立国阶段,起码有着秦国的底子,所以经过春秋战国近五百年战乱,虽然民不聊生,但也不至于没有还手之力。
但是汉朝有什么呢?别看春秋、战国、秦、汉这些时代划分显得时间悠久,其实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而已,刘邦也是从战国阶段活过来的人。
所以汉朝不仅仅同样受到东周五百年战乱的影响,还有着四年楚汉争霸的摧残,并且它完全是新建立起来的朝代,连类似秦国的底蕴都没有。
这才是真正的一穷二白。
那么,自身实力不足,偏偏还遇到了敌人最强大的时候,汉朝拿什么去和匈奴作战呢?
汉朝内部隐忧太重,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以彻底解决
在物质上,汉朝面对的难题就是太穷了。
汉朝作为一个新生朝代,可以说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
当时连马都没有那么多,为皇帝拉车的马都很难找到同一种颜色的,文武百官更是只能坐牛车上朝,这种状况到了汉文帝时期,建个高台都得精打细算,后来还是没舍得花钱。
可想而知,当时的汉朝穷到什么地步。
战争最为耗费的就是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的汉朝连吃饭都是问题,哪来的精力去和匈奴做一场持久的战争?
而在精神上,汉朝同样面对着巨大的隐患,那就是统治思想的选择。
当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的难题——帝王合法性。之前的君王没有例外,都是贵族,但刘邦是平民出身,这打破了规矩。
别小看,如果没有合理解释,那就相当于承认皇帝谁都可以坐,并没有尊卑差别。今天刘邦可以武力打败秦朝、项羽建立汉朝,那明天别人也有理由武力推翻汉朝,建立别的朝代。
所以当时汉朝对异姓诸侯王非常警惕,白登之围的发生就是因为韩王信感觉汉朝要对他下手,一时害怕投降了匈奴。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出现了统治思想之争。
最先是黄老之学的道家,采用无为而至,所以当时对地方施行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三十亩地才收一亩的税,地方迅速富裕起来了。于是郡国坐大,汉朝开始逐一平叛,刚刚积累下来的国力都消耗在了内战之中。
然后是法家登场,清洗朝堂内部势力,张汤、郅都、宁成等将朝堂搞得腥风血雨,更没有精力去面对匈奴。
阴阳五行家也开始登场,开始用“五德更始”来解释朝代兴亡,也没解决问题。
直到儒家用“君权神授”来解答这一问题,帝王合法性难题才算是真正解决。毕竟“天命所归”这种事无法证实,但也同样无法证伪。
这个时候经过了多年的物质积累,思想上的隐患也得以解决,汉武帝才开始了对匈奴的征伐。而这已经是汉朝建立七十多年之后的积累了。
所以,韩信生活的那个年代,经济上打不起,军事上打不过,思想还不统一,即使韩信自己是个军事天才,但和匈奴作战也根本毫无胜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汉高祖五年,齐王韩信徙为楚王。同年十月,燕王臧荼反。高祖自己带兵平定燕国。让丞相樊哙带兵去平定代国。六年,有人上书告楚王谋反。高祖伪游云梦,擒韩信。后十余日,降为淮阴侯。韩信自伤,乃称病。自从在垓下击败项羽后,韩信一直不得志。这带兵打仗的事,应该是韩信挂帅才对头。但他搁担子了,羞与樊哙灌婴等为伍。
汉高祖建国后,内忧外患,韩信称病,有力不出,君王该作何想?七年,匈奴进攻马邑。高祖亲提大兵解救,韩信该去的,但他没去,称病。八年,高祖又打"东垣之战",韩信未往。十年八月,陈稀反代地。高祖亲征,韩信与陈稀勾结欲反中央朝廷,被吕后诛杀,夷三族。
这些战争均与匈奴侵边,边将叛乱有关,但韩信没去。汉高祖亲自带兵去征讨。怎么说,都是韩信失职。而北方战场正是韩信展现才艺的平台,但他放弃了。这时的韩信在世呀。
如果韩信主动点,不怨望,认清形式,不装病不推托。为主分忧,为国尽力。认清形式,不装病不推托。北部边境的匈奴不可能那么猖狂。历经三代的祸乱就要少得多。即或韩信不象后来的卫青霍去病那样彻底击败匈奴,匈奴的坐大危害也不那么惨烈。
汉高祖知道是怎么回事,韩信也知道。韩信一死,汉高祖是"且喜且怜之"。忧喜参半。恼怒之后,找出蒯通出气……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