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呢(刘邦要杀韩信张良为什么见死不救)

主要有三个原因:


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的原因(一)


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天下平定之后,张良积极隐退,称病不出,跟着赤仙子学道,被封为留侯。他为何面对刘邦与吕后的屠刀,不去救韩信。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呢(刘邦要杀韩信张良为什么见死不救)图1


其一,张良基本上属于刘邦一党,他对刘邦太崇拜了,而且跟随刘邦较早。韩信跟随刘邦较晚,事实上韩信和张良基本上没有交集,因此刘邦夫妇要杀韩信,张良没有助纣为虐,就已经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了。要知道萧何才是帮助吕后杀韩信的人物。其实天下初定,韩信的地位很重要,可以凭借韩信打很多仗,比如匈奴,可韩信功高震主,让大家不放心。


其二,张良阻止不了。刘邦夫妇其实对谁都不放心,一个登上皇帝宝座的人,看到哪个臣子都有篡位的嫌疑,刘邦甚至不放心自己的连襟樊哙,何况他人?张良是个聪明的人,自己本身是韩国贵族的后裔,帮助刘邦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暴秦,目的实现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是非非。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张良本身就是刘邦的重要谋士,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如何要招惹刘邦夫妇,来引火烧身呢?


其三,韩信听人唆使,有可杀的理由。当年刘邦手下谋士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齐王,韩信却唯恐郦食其仅仅靠一张嘴,功劳就比自己大,于是继续攻城,造成的结果就是郦食其被烹杀,这让刘邦格外恼火,韩信是一个为了目的不顾及别人死活的人;刘邦在难处,请求韩信尽快支援,韩信却借机加码,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听后破口大骂,想拒绝要求,还是张良积极提醒,告诫刘邦现在是必须重用韩信的时候,果然封韩信为齐王,不过心里对韩信有怨恨。有了这样的隔阂,张良也无法劝阻。毕竟事情韩信做的也不光彩。


其四,天下平定之后,韩信不懂得自身的危险。张良积极隐退,刘邦夫妇还要尽力挽留,这是多好的画面。不贪恋朝中的权力,自然让人敬佩你的高风亮节。韩信由齐王到楚王,由楚王再贬淮阴侯,居然看不出刘邦对自己的不放心。在京城里偶尔一次遇到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可见韩信骨子里的优越性,要知道樊哙可是刘邦手下一流战将。歧视樊哙,你韩信的道路还能走多远。


其五,韩信的军事才能大家都知道,如果刘邦死了之后,谁能驾驭得了,包括张良这样为刘邦辛辛苦苦打天下的人,谁也不希望刘邦死后,韩信做大。韩信是军事天才,能把作战搞得和绣花一样,这种本领不能不让人佩服。不过也是有帝王之心刘邦多不能容忍的,刘邦知道自己孩子的实力,也知道手下大臣谁也奈何不了韩信,因此吕后杀韩信,刘邦不例外,张良也不便于求情。

当年刘邦在街上胡吃海喝的时候,在泗水做亭长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以后能够面南背北,称孤道寡。做了皇帝之后,就和平常人不一样,心灵有些扭曲,极端不相信别人。张良不制止刘邦夫妇杀韩信,也是为了自保,也是却实阻止不了。


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的原因(二)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大概是韩信流传至今仅有的诗句了。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前4句尚且是范蠡写给文仲信中的内容,只有后两句才是韩信的创作。但恰恰是这短短的两句诗,赤裸裸地展现了封建时代君主与功臣之间那种若即若离、尔虞我诈的血淋淋的关系,千百年来警醒着后来人。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呢(刘邦要杀韩信张良为什么见死不救)图2


韩信,太史公将其评价为领衔萧何与张良的汉三杰之首,在整个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韩信功高,莫可比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臣兼统帅,却从来没有被刘邦视为自己人。当然,细说起来,这事也不能全怪刘邦,谁叫你韩信曾经是项羽的人呢?此其一也。


更有甚者,当韩信率军连克齐地70城时,恰巧刘邦统帅的另一支大军却被项羽团团围困于荥阳。刘邦无奈,派军使命韩信伸出手来拉老兄一把。韩信却并不着急派兵,而是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表面上说是为了便于治理整顿齐地事务,实则可以理解为借机要挟,有不臣之心。刘邦此时已怒不可遏,多亏陈平偷偷往他脚背上踩了一脚,使刘邦从震怒回到理智与现实中来,不仅没有见怪于韩信,反而封他做了齐王,连个假字都顺便删了。韩信喜形于色,很快便带兵解了刘邦的围,刘邦心中却暗暗为韩信记下一条死罪。此其二也。


后来,刘项决战,刘邦约韩信同时发兵,到时却不见韩信兵马,导致刘邦再吃败仗。直到刘邦故伎重演,再次向韩信许愿,韩信才大举发兵,一战破楚。项羽被灭,刘邦没有了外患,这就意味着韩信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已不复存在。刘邦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此其三也。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呢(刘邦要杀韩信张良为什么见死不救)图3


有了这三条,刘邦向韩信下手那就只是等时间找机会的问题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打败项羽一年后,刘邦借口南游云梦,兜里却揣着一封告韩信谋反的信件,召韩信见驾。而韩信这个人,对敌作战总能审时度势,奇谋百胜;唯对内部从不设防,自认为凭本事吃饭,别人奈何不得。所以才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被人擒拿起来,也就在此时,很少写诗的韩信从口中喊出了6句18字的这一段诗句。


或许是刘邦自己心虚,手中并无韩信必反的真凭实据;或许是出于某种恻隐之心,韩信如此一嚷嚷,倒使刘邦有点不好下手,只好将韩信暂且带回洛阳,贬为淮阴侯,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也对群臣起到一种杀鸡儆猴的效应。倒是他那位心智更毒的皇后吕雉,趁着刘邦率军镇压陈稀造反,偷偷摸摸便将韩信给杀了。


刘邦杀韩信,表面上是个案,其实揭示了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还是以汉三杰为例。韩信为刘邦忌恨,这多少情有可原或事出有因,那么,一贯勤勤恳恳,做人低调的贤相萧何又怎么样呢?


韩信被斩后,刘邦拜萧何为相,赏重金并加派500卫士于相府。满朝文武为此尽来道贺,唯有一朋友悄悄提醒萧何: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说明皇上已经瞄上您了,这500卫士,并非来保护你,而是来监视你的啊。萧何大惊,问计安在,朋友如此这般一番妙计,萧何第二天就将全部家产捐出来劳军。刘邦闻讯,高兴得手舞足蹈,500卫士也不再提了。


以萧何之贤尚遭刘邦猜忌,在他手下当官做事,尤其是做大事就不能不多留个心眼。这方面,汉三杰中的另一人张良算是有先见之明。他很早就为自己编了一个遇仙而得兵书的故事,胜利后,马上宣布身体有恙,要闭关修炼。而这一来,就赢得了刘邦的信任,不来找麻烦了。


刘邦与韩信的故事其实不止影响了一代人,而聪明的臣子们每每从中汲取的便是功成身退的保命术。还以汉代为例,大将军卫青七征匈奴,每战必胜,功不可谓不高,而且他姐姐又做了正宫皇后,要搁一般人,早不知身重几何了。卫青却步步小心,从不逾矩,说到底就是看透了功臣与主子之间那种关系的奥妙,何况他的主子汉武帝刘彻比起老祖宗刘邦来,也绝不是个善茬。


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的原因(三)


太史公曾经将韩信、张良、萧何评价为汉三杰其中推韩信为首,刘邦曾经公开表示,吾不如韩信,这样一位运筹帷幄的谋臣,刘邦为什么杀韩信呢?其实刘邦杀韩信并不是一时冲动所为,而是蓄谋已久的。


韩信家境贫寒,在反秦的斗争中投奔了项羽,但一直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在萧何的推荐和保举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为他出谋划策,韩信军事才能卓越,清楚的分析了两军形势,为刘邦大军立下汗马功劳,但韩信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军事家,他并不满足现状,逐渐引起刘邦的猜忌。


在刘邦统帅大军被项羽团团包住不得脱身的时候,向韩信求助,韩信却把握时机,非但没有派兵帮助刘邦,还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借口是方便整理齐地的事务,刘邦看出了韩信的不臣之心,愤怒不已,无奈自己还被包围,在陈平的劝说下,索性大笔一挥,封韩信做了齐王,韩信见状立刻出兵解围,但刘邦心里已有怨怼。


刘邦与项羽对决时,本来约定同时出兵的韩信未遵守约定,刘邦吃了败仗,韩信故伎重演,向刘邦讨要好处,刘邦一举攻破项羽大军,统一天下,此时,韩信的重要性已经大大削弱了,刘邦对他已经起了必杀之心。


刘邦借做梦怀揣韩信谋反的信,将他扣押了,吕雉趁刘邦在外,偷偷摸摸将韩信杀了。只留下狡兔死,走狗烹的诗句来惊醒后人了。

张良为什么没替韩信求情?因为张良很清楚韩信无罪,但是刘邦必须除掉韩信。

在刘邦打败项羽后,韩信彭越都在必死之列,这不仅仅是兔死狗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已经老了,刘邦是中年起兵,在长年的征战生涯中,刘邦的身体被熬坏了,在击败项羽后,刘邦考虑的是如何稳定局势,为自己儿子即位三清障碍,而这时候韩信彭越英布等就成了敌人,因为韩信等异姓王都还年轻,身体都不错,正常情况下刘邦是活不过韩信等人的,可是刘邦很清楚如果韩信有反意,自己老婆儿子在自己死后绝对不是韩信等人对手,从这点考虑,韩信必死。

而张良当时也是晚年了,这也是刘邦为什么留他一命的原因。

张良做为刘邦的军师,很清楚项羽死后韩信和自己已经是刘邦的猜疑对象,但是张良知道该怎么做,而韩信不知收敛,所以最后被吕后除掉一点不冤。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20日 11:26
下一篇 2023年06月20日 11: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