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著作《道德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所讲述的许多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思考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圣人必须要悟道,在老子看来,道对生活有指导作用,因此悟道有其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大多是消极的,让人与世无争,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果真如此吗?那是因为这些人根本没有读懂老子。比如你正要往前迈一步的时候,它告诉你:往后吧,前面太挤了,后面多自在,无人与你争。当你得意的时候,它告诉你:福兮祸之所伏,不要得意得太早,灾祸就藏在后面准备降临呢!

老子否认天命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地万物的生长、运行和灭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这种思想对我国古时的“神造万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老子思想的积极意义是肯定人性的自足性;告诫统治的在位者,不要为了自己和这个小集团的利益而刻意地太多作为,而要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应民众,顺应自然而作为,这样天下便会自定。又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的执着而刻意地去钻营,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这样你就心境明亮,豁达宽怀。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图1

阴阳之道

老子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道德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讨论道的本质和特点,另一部分是讲道对人生的影响,即“为”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类似这样的叙述在文中俯拾皆是。假设老子真的赞同道就是让人无所作为的话,他何必要费如此口舌来讲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讲如何“无为而无不治”,直接不提便是。显然,老子仍然关心现实社会生活,仍然希望人能有所作为,这就是老子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想要彻底洞悉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就要理解 “无为”。 “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二十九章)假若只看前半部分,我们很难理解。如果把“无为”理解成什么事都不干,那自然就会“无败”。但是这样一来前面“无为而无不为”就肯定解释不清了。若把“无为”理解成手段,并通过这一手段达到“无败”,达到战无不胜,这有可能吗?这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吗?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后半部分我们便会恍然大悟。“无执,故无失”,“无执”就是内心不要拘泥于外物,不要被欲望所役使,既然不患所得又何来所失呢!在这里老子明确地将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无为”也应该是指人的心灵,指人的心态。“无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种不争的心境。在得道者的心中,真正的失败,是逆天而行,是背道而驰。拥有“无为”的心态,无时无刻不遵守道的要求,这才是最大的成功。既知如此,现实中的成败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老子才会说“无为故无败”。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图2

《道德经》

直到今天,老子的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这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

第三,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第四,反对战争。在老子看来,战争就是人们内心不和谐的产物。“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在这段文字里,老子明确指出战争“有道者不处”:一个得道的圣人是不会发动战争的。即使是比圣人低一级的君子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老子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可见其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因此,当我们通读老子《道德经》全篇就会发现,不是在告诉我们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吗?确实是这样。《道德经》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的作用就是使万物复归于道,而为道的过程就是损之又损,不断放下的过程。当你放下到和别的一切没有分别的时候,是谓玄同。也即大同。但损之又损的目的只是为了无为吗?消极的背后就是变小、变细直至完全消失吗?当然不是,这里蕴含着老子最深的哲学奥秘。完全消失即道的境界,道的境界就是佛家的涅盘境界。这是一种至阴至静的境界。《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当达到至阴时,道的作用就会使你变成至阳至刚的过程,也即《易经》的乾卦。乾卦是什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故老子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这是由消极变为最积极的状态,而这才是老子的目的所在。所以《道德经》的思想看似消极,其实,这都是铺垫,都是伏笔。它背后蕴含着更久远的东西,更积极的力量。它想得太深远,以至于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而忽视了它的最终目的。即不争而善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的。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们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得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老子思想是我国五千年思想文化的精华,其最深刻之处在于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而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实质上也是一种忧患意识而且是更深一层的忧患意识。因为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只关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老子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具有更为普遍和永恒的意义。最后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结尾“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如果从老子的只言片语中断章取义,那么确实可以得出消极的结论,只不过这个结论与虾子摸象同出一辙,是有所阙失的。

从总体看老子的世界观是“那个”,“那个”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只能“强名之为道,为素,为朴”。这看起来老子像是位拥有博大精深学识的玄学大师[捂脸][呲牙]。不!不是的!老子强名之的“道”不是玄学,而是正而八经的哲学。它(道)正是柏拉图描述的“洞中人”有所醒悟的“洞外世界”。说白了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总结出的,那个最纯真的“本体”。这个“道(本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且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切为一,一为一切的“元一”。用儒家思想来领会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庸”。所以老子的“道德”之说既非积极又非消极。

说句题外话,我们判别唯物唯心其实就是把“本体”看成是物质的还是“先验的”?显然,老子心目中的“道(本体)”是先验的![擦汗][震惊][灵光一闪][捂脸][呲牙][呲牙][玫瑰][祈祷]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4日 12:13
下一篇 2023年06月14日 12: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