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两朝,统治阶层大致有个共识,就是准备打仗时,要以长安为中心,准备和平发展、繁荣经济的时候,最好往洛阳靠拢。
而这个共识出现的前提,是隋唐时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人口、政治中心,特别是军事实力,大部分落在黄河流域。
在长江以北地区,长安所在的关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防守反击型‘’地形。这块平原本身有一定的规模,气候和物产能够供养一定的人口,形成有战斗力的军队。平原四周还都是山岭,作为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时代能够发挥很大的抵挡敌军的作用。秦朝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就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形气候物产带来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唐朝。
但是关中地区也有它的劣势,平原的可耕地面积 毕竟有限,随着人口的繁衍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长安附近的出产,越来越不足以支持一个广大地域国家王朝首都的需要。这时候需要把外地的粮食等物资调运进来 ,关中四塞的山岭,就成为了交通的阻碍。
而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 ,因为四周地势开阔,水利交通发达,在物资,人员,信息的运输交流方面,就占有很大的优势。隋唐两朝都在洛阳建有巨大的粮仓 ,也是利用这个优势。在关中长安缺乏粮食时,整套朝廷班子 包括皇帝宫廷,都要跑到洛阳去 ‘’就食‘’,就是因为把粮食从洛阳运到长安的运输成本太高 交通太困难了。
反过来说 ,在打仗的时候, 洛阳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地点, 它交通太发达,四面八方的敌人都来打,应付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所以隋唐两朝皇帝,老在东西都之间摇摆, 就是看现在的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
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又一波中高端人口向长江以南移民,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长江流域的经济基本赶上 甚至超过了北方, 并成为唐朝庭稳定的财赋基地。在那以后,地气东南移,西北、长安、关中才算是没落了,洛阳也没有能再坚持多长时间。
隋唐两朝都脱胎于关陇集团,在那个时代,以这个军事集团为依托,北周迅速崛起,灭掉北齐然后统一北方。取而代之的隋朝,越过长江灭掉南朝的陈国,统一了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评价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足见,在那个时代,这是一股多么强劲的势力啊。
顾名思义,这股势力的根基是在关陇地区,长安是最为核心的城市。这一区域除了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之外,关陇集团这样的统治根基应该北周、隋和唐三朝定都长安的原因吧。
从打天下的角度看,长安作为首都再合适不过了,但要是守天下,特别是在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上,长安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毕竟这里还是太靠西了,远离东面的国土,而这一点洛阳恰恰就可以满足,于是隋唐两朝,包括周朝,在建都长安之后,都会积极营建洛阳城,甚至时不时还要把首都搬过去,就是为了方便控制更广范围的国土。
具体到隋唐两朝,随着人口的膨胀,关中地区的粮食已经不足以养活君臣百姓了,只能依靠漕运从富庶的江南运粮。黄河进渭河,逆行不说河道还边窄了,增加了运量的难度,反倒不如在洛阳方便,这样的经济原因就迫使隋唐两朝的皇室经常要从长安迁往洛阳。
在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的双重作用下,就有了历史上这样有趣的现象。西安和洛阳也就像一对双子城市,同兴盛同衰落。
隋朝迁都洛阳:隋炀帝一登基就急不可耐和的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仅仅9个月时间就建立一座雄伟的洛阳城。隋炀帝为什么要及不可耐的迁都洛阳?隋唐两代,关中地区经常闹饥荒,甚至皇帝都不得不到洛阳就食和逐粮。和这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阳几乎从未发生饥荒,可见洛阳简单条件的优越性。洛阳周边还建造了十几个国家大粮仓,汇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粮食储备。
唐朝两京并重:唐朝实行两京制,凭依长安洛阳统治其广袤区域。
武则天迁都洛阳: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作出的明智选择。长安里有太多反对她称帝的旧势力。洛阳靠近中原地区,交通方便。洛阳经济发达。武则天迁都洛阳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的东移趋势。
李显洛阳登基执政,后迁都长安:武则天退位后传给儿子李显,李显在洛阳登基后又将“周”改成了“唐”。武则天驾崩后,李显宣布了迁都长安。如果要问原因,或许只能算“改朝换代”了
唐昭宗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被逼的。唐昭宗在位期间,宦官,朝臣,藩镇为争夺中央政权的控制权,斗争激烈,皇权衰败无力。公元前904年,朱温杀宰相催胤,胁迫唐昭宗从长安迁往洛阳。离开长安时,朱温派人把长安的宫殿,官府和民屋都拆光。把材料洛阳,而且还逼迫长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阳去。到谷水后,朱温将唐昭宗的200多人随从都杀光,换上了自己的亲信。如洛阳城后,唐昭宗被监视,如同入牢。喜欢请关注点赞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