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古代人取上都可以三妻四妾,因为古代战争多医疗水平又差,男人的死亡人数要高于女人,所以平摊到男人身上的女人就多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历史战争死亡的人数的确多,但是和平时期的时间也是挺长的,国家承平日久,男人并不比女人多的时候,三妻四妾又是怎么讲的呢?
在古代只有富人才有三妻四妾,大部分的农民只是一夫一妻,有的甚至还娶不到老婆,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老光棍叫犊沐子,是齐宣王时代的老艺术家,70多岁了还无妻无子,有一次他背着柴火走在路上,忽然天上飞来两只野鸡,于是犊沐子仰天长叹“圣王在上,恩及草木鸟兽,而我独不获”可以看出他不是不想娶媳妇,而是他没钱取。
同样的例子齐桓公,也做过一次微服私访,他来到一个村庄,问一个老头,你家怎么没有别人啊?你是不是老光棍?老头说“我不是老光棍,我有三个儿子,正因为家里穷没钱娶老婆,所以都出去打工去了”秦桓公回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管仲,管仲说“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于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于是齐桓公晋将宫里的女子放出,让她们出去嫁人,以缓解民间压力。
古代婚姻制度有严格规定,其实普通百姓就一夫一妻,官员最多就是一妻两妾,其他都是没有名分的,就好像我们现在有钱人养的情人,至于古人妻妾成群,那是小说给人的误导,只有皇帝才妻妾成群,那是为国家社稷着想,所以古代普通家庭娶老婆,像我们现在社会一样,也是有压力的。
你说的是父系社会,在父系社会以前是母系社会,没有夫妻制度,男人不过是生育工具而已。到了父系社会,为了社会稳定,利于管理,慢慢形成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比较特殊的有平妻,也就是两个老婆一样大,那是因为要顶两家的香火,某个人叔叔或伯伯没有子嗣又比较有钱的情况下可以娶两个老婆。古代由于战乱,男人,尤其是青壮年男子死亡率比较大,所以会出现大将寡妇孤儿,所以纳妾有时也是积德行善。普通人家只有妻子嫁过来多少年不生育,同时丈夫达到一定岁数才能纳妾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钱人家主要为了美色同时我们传统文化有多子多福的特点,一个老婆生孩子数量有限,所以也会多娶妾。总的来说古代人男女比例控制的还不错,没有听说有因为男人娶不到老婆而发生的造反,叛乱。所以古代父系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还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古代是一夫一妾制,而不是三妻四妾。因为古代是宗法制度,所以对妻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必须要经过正规的手段取过来的,要符合礼的要求。
比如像孔子她的父母就是野合,为什么?因为他的父母年龄相差太大,不符合礼的要求所以称为野合。也就是说,孔子的母亲不是孔子父亲的妻。
那古代什么时候才能够拥有两个妻子,只有当你过继给叔伯当儿子,那个时候你才可以娶两个妻子,生下来的孩子一个是给叔伯当后代,一个是给自己家当后代。
《礼记昏义篇》者,则若周之天子有后一、夫人三、嫔九、世妇二十七、御妻八十一,可谓伙矣。而诸侯、大夫、士庶,亦莫不有妾。晚近富贵之家,恒有姬侍,多者至数十人,粤中尤甚。
“三妻四妾”,就是“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佐,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
从法律上规定一夫一妻制度,是从西周开始的,但是我们更习惯称其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在战国时期的《法经》中有《杂法》一篇,曾经规定“夫有一妻二妾,则刑聝(guo左耳朵的意思),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
在《金瓶梅词话》等书中皆出现过“三妻四妾”一词,之前网上流传了很多关于“三妻四妾”的解释,三妻指的是,一正妻二平妻,四妾是指“四偏妾”,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平妻是对商人在外经商所娶女子的一种称呼,实际上就是“外宅”,直到乾隆末年,才在法律上给予定位。
平妻,名为妻,实为妾,虽然地位比妾稍高,但是与原配夫人还是有区别的,类似于皇帝的正宫,东宫,和西宫。
而所谓的三妻四妾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故称三妻。我觉得所谓三妻只是一个泛指,在法律中原配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除了原配之外,不管叫什么名字,从根本上说都是妾。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