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作者

初读只是对“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爱情状态好奇。真正读下去会觉得有些厌烦,尤其是以老男人絮絮叨叨的口吻,阐述着他隐秘的快乐和游戏。情节隐晦就算了,姑且算是有明灭起伏的文字美,但他不时玩弄的一些私人笑话和双关语(详见以下引文),这个真心不能忍!除非是出于敬畏,不然谁会想去琢磨亨·亨那种无边无尽的想象啊。

他最初驾驶的那辆阿兹特克牌汽车的牌照闪烁着不断变动的数字,有的数字互换了位置,有的数字经过改动或省略,然而不知怎么,却总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组合(比如“WS1564”、“SH1616”、“Q32888”或“CU88322”),不过,这些组合都设想得那样精巧,从来不会暴露出它们共同的命名人。

如何看待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作者图1

说到敬畏嘛,还真有人怀着敬畏读纳博科夫,那个人就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帕慕克在《别样的色彩》里专门有一小节评述了纳博科夫的《阿达》与《洛丽塔》。帕慕克认为博纳科夫的文章很美,但那美的表象之下,总隐藏着某种“阴险可怕的东西”,隐藏着些许残酷的味道。帕慕克写道:

如果美的“永恒”是一种幻想,那么这种观点本身也反映了纳博科夫的人生和时代。难怪我会被这种美深深打动,这是一种与残酷和邪恶签订的浮士德契约式的美。
读到那些著名的场景——洛丽塔打网球;夏洛特慢慢地走入镜湖;亨伯特,在失去洛丽塔之后,站在路旁的小山顶上,听着小镇上(没有雪的布勒赫尔镇)孩子们玩耍的声音,然后在树林里碰到他年轻时爱过的一个人;《洛丽塔》后记里的内容(尽管只有十行,作者却说他写了一个月);亨伯特去卡尔斯比姆城理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所说的纳博科夫的残酷,让我们来看看亨伯特去卡尔斯比姆城理发的那一段:他去那里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因为洛丽塔刚刚如此残忍地(而且正确地)离开了他。年老、土气的理发师善于闲聊瞎扯,他给亨伯特刮胡子时总是唠唠叨叨,不停地说起他那个打棒球的儿子。他用盖在亨伯特身上的围裙擦拭自己的眼镜,还放下剪刀去读有关他儿子的剪报。纳博科夫奇迹般地以寥寥数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理发师的形象。这理发师对我们土耳其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仿佛他就生活在我们这里似的。但是到了最后时刻,纳博科夫甩出了令人大惊失色的底牌。亨伯特对理发师的闲聊几乎毫无兴趣,直到他最后发现,剪报中的儿子在三十年前就已经死了。
纳博科夫仅用两句话就描绘出一家小地方的理发店,以及一位喋喋不休、总在吹嘘自己儿子的理发师。要使这两句话经典完美,至少得花两个月的时间,而他对细节的热衷和关注也丝毫不亚于契诃夫。纳博科夫也曾公开表示,他对这位作家心怀爱戴。在把心甘情愿的读者拉进那位“死去的儿子”的情节剧之后,作者立即收住这个话题,带我们又回到了亨伯特的世界。通过这个残酷、带有讽刺意味的话题转移,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叙述者对于理发师的痛苦没有任何兴趣。更有甚者,他还很有把握地认为,既然读者沉浸于亨伯特那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那么,我们对于理发师那个死去三十多年的儿子所抱的兴趣,不会比他更大。这样,我们的读者也因为那份残酷而怀有负罪感,这就是美的代价。我二十多岁读纳博科夫的作品时,常有一种奇怪的负罪感,还因为自己能克制这种负罪心理而滋生了一种纳博科夫式的自豪感。这就是我为小说的美,为我从小说中获得的快乐而付出的代价。

唉,尽管我很喜欢帕慕克,但也无法做到像他那样欣赏纳博科夫的文字,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亨伯特。

《洛丽塔》,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一个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恋爱故事,小说的内容是亨伯特的自述,从他少年时同安娜贝儿相恋,到之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死,这个事情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长大后,至中年,有点精神病,却又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如何看待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作者图2

在一次租房时,他遇到了他的洛丽塔,那个性感少女,魅惑、大胆的洛丽塔一下子就直击内心,为了同她在一起,他接受了洛丽塔母亲的求婚,成为了他的继父,这是极不正常的心理,他将九到十四岁的小女孩称为小妖精,他的恋童癖显露无遗。
如何看待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作者图3

事情的高潮是洛丽塔外出参加营地生活,临走之际,突然从车里跑出来,快速上楼,一下子跳到亨伯特身上,这一行为更加坚定了亨伯特的决心。其实在一开始,两人的关系是由洛丽塔主导的,发生转变是从洛丽塔的母亲死后,两人一起去旅行途中,亨伯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为洛丽塔准备各种各样的小裙子,带她去各个地方,表面上看是洛丽塔因为钱才和亨伯特在一起,亨伯特是为了性和洛丽塔在一起,但是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洛丽塔没有父亲,在她的成长中显然有一种父爱的缺失,亨伯特及后来的奎尔蒂都在洛丽塔的生命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洛丽塔时而顺从,时而反抗,而亨伯特是因为安娜贝儿的死,一直迷恋于性感少女,本人也有精神病。
如何看待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作者图4

《洛丽塔》之后改编成了电影,有两个版本,最后用小说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
如何看待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作者图5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5月25日 08:57
下一篇 2023年05月25日 09: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