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兴趣,因为从这篇寓言里面我看到了很多类似的社会现象,感觉这篇寓言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令人折服。
这篇寓言常用来比喻生活中那些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和反感这种事物的人和事。
这个寓言让我明白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喜欢是假喜欢,他们喜欢的只是那个氛围、那个样子、那个气派、那个风雅和那个想像中的美好罢了。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以牖,施尾以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非似龙而非龙者也。
意思就是:
叶公名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上雕着龙,酒具上雕着龙,屋里面的纹饰也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龙,就从天下下来见叶公。真龙把头从叶公家的窗户里伸进去,尾巴放进他的厅堂里。叶公看到真龙,转身就跑,吓得失魂落魄,面如土色。看来叶公不是真是的喜欢龙啊,他喜欢的是那些像龙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喜欢这个寓言,主要是因为它寓意深刻,讽刺了生活中许多类似的人和事。
我有一个朋友,可能是去过一些农庄,或者是陶渊明、孟浩然的诗读多了,对田园生活羡慕的不得了,说田园生活才是人生的终极生活,人就得回归田园,那才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总之,把田园生活看得是如诗如画,如歌如梦,还写了许多希望回归田园的诗歌。后来,村里土地流转,他听到后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田园梦了。可是又资金有限,就托朋友在村里弄了十几亩地,水电路什么的都挺方便,又租了一个农民闲置的院子,终于可以开始过自己的田园生活了。
可惜,真实的田园生活远没有他想像中的美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已经让他耗尽资金,焦头烂额了,很多农活不可能样样都花钱雇人去做,他干了几次农活以后,又脏又累,挨冻受饿,让他苦不堪言。弄了不到两年,他想像的农村生活简直是一天都没有过上,他接触到的都是烦、脏、累,最后撤资走人,回家在阳台上养两盆花圆自己的田园梦去了。
我跟他聊天,我说:你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像过去皇帝的“亲耕”,皇帝只管去地头饮酒作乐,“亲耕”事由太监代劳。
所以,你的田园生活需要有几个农夫,替你打理田地,你只需要呼朋引伴、赏景赋诗、饮酒喝茶就行了,可惜你又财力不够,所以你的诗酒田园梦,也就是叶公好龙罢了!
我说的有道理吗?
生活中这样的人少吗?你自己难道不是就是这样的人呢?
一、练书法。
我自己也曾经发誓要学习书法,买了全套的文房四宝,最后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放弃了。我这算不算叶公好龙?
二、学茶道。
有朋友看人家茶具、茶道高雅,羡慕得不得了,也花大价钱买了一套,叫朋友们去了几次,后来,觉得还是大茶缸子方便、得劲儿,好好的茶具使用率越来越低。他算不算叶公好龙?
三、置书房。
你用没有见过有人置办了一个书房,家具和书置办得挺齐,可惜在书房里书没读几本,玩手机的时间倒是不少,好好的书房最后成了杂物间。这个算不算叶公好龙?
,不再说了,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我们不是真正地喜欢某种事物,我们喜欢的是那个样子、那个排场、那个气氛、那个雅致、那个想像中的美好罢了。
我们“好”的不都是像龙的假龙吗?我们不是真的“好龙”,我们只是心血来潮。
希望我的解答能让你满意。
叶公好龙是个成语故事,来自汉代刘向的一篇文言文,原文如下: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段短文大意是,一个叫叶公的人,房子装修无不雕龙的形状,家居装饰无不用龙的图案,时时要标榜他有多爱龙。天上的真龙,听闻人间竟有对它如此痴情之人,一时感动,便下凡来探望他的粉丝。
有着修长身躯的真龙,小小房子容不下它的龙体,不得不委屈自己,将龙头搭在窗名上,龙尾伸到大厅里。当它深情款款地望着它的粉丝叶公时,叶公却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跑开了。伤心的真龙这才明白,原来叶公并不是喜欢它,只是喜欢长得像它的东西罢了。
这篇寓言从古至今给我们传输的道理,无一不是嘲讽叶公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行为,并警示人们,为人处事,当实事求是。但今天我要给叶公平反了。
首先历史上的叶公,是个治理国家有方的贤臣,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他的封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在修建水利工程时,他在墙上画满了水系图,一客人前来拜访他,看到他画的水系图如群龙,便说,人家都传言他爱龙,其实他并非真喜欢,因为他图中画的龙没有云,而叶公却说,我只想引龙出水,并不想腾云驾雾。
因为叶公政敌不少,后来便有人借此诬蔑叶公,以讹传讹。传到了汉代后,被刘向转录,于是继续传到了今天,叶公其实是蒙受了千古奇冤啊!
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算叶公喜欢到处以龙为装饰,这也只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这并不代表,他喜欢和真龙相处啊。好比我们喜欢看老虎威猛的画象,难道就愿意去和真老虎呆一块,措摸老虎毛吗?不过是区区一个凡人罢了,看到那样的庞然大物,被吓晕的反应实属正常,换谁去,谁不吓尿呢?
所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偏听偏信,不能因几千年来,人家都是这样说,我们也跟着这样说,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凡事都要从两方面去考虑,不偏不倚,才能看到对自己有用的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