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夏天是怎么降温的

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避暑。现在人都有空调来给自己降温,都说我们这条命是空调给的,一点也不假。没有了空调,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走出房间。

现在想想我们现代人都这么苦,古代的人们面对炎热的夏天该如何是好呢?难道就想有些人说的一样,古代没有现在这么热吗。其实古代并不比现在凉快,竺可桢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是很热的,特别是唐朝,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1℃。

其实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空调”,但古代的人们也有避暑之法。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调房”。所谓“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现代“地下室”的原始结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流行的窟室,实际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讲究。

当时有条件的贵族,家里都筑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会安排在窟室中进行。郑国大夫伯有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间窟室。《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大概意思是,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处窟室,晚上在窟室内饮酒取乐,通宵达旦。可见,窟室很像是先秦贵族阶层夏季流行的“娱乐空间”。

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最特别之处是,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冷源,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现代人戏称为“冰箱”,但叫“冰柜”或“冷柜”更准确,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当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冰镇西瓜、冷饮。冷桶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称为“洋桶”。

古代的高温津贴

据统计,在公元1911年以前的1000年间,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炎夏”有19次。遇到如此极端高温天气咋办?宋人释子益的选择是“北窗一枕黑甜余,细听松风杂流水”,这即是古人“战高温”的一种态度。当然,朝廷也会采取相应措施。虽然没有高温预警机制,但官府会让老百姓减少外出和劳作,给受灾人口补助,以帮助大家过夏天。如《宋史·真宗纪二》中记载,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盛暑,减京城役工日课之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皇帝赵恒(真宗)亲自下圣旨,在京城的打工者每天工作量减少一半,这大概是最早的高温津贴了吧。

此外,过去迷信认为,出现极端天气是天神对人间君主的警示和惩罚。因此有的皇帝会检讨自己的施政过失。一是惩罚自己,减少饮食,即所谓“减膳”。如北魏正光三年六月“炎旱”,《魏书·天象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元诩(孝明帝)便是“减膳”。二是“虑囚”,即复审牢里的囚犯,纠正冤假错案。《新唐书·高宗纪》记载,李治当皇帝的乾封二年七月,天气特热又遇大旱,李治除了“减膳”,还“遣使虑囚”。

炎炎夏日,太阳公公一天比一天兴奋,只想着把地面烤熟,来一顿宇宙版的“烧烤”。遗憾的是我们有太多的避暑神器可以使用,比如空调、比如电风扇、冰镇饮料等等等等。坐在空调房里吃冰镇西瓜,是炎炎夏日最舒服的时刻。

然而我们有空调,有电风扇,有冰箱可以用,但是古人可没有这些,他们都是通过什么降温的?

现代因为温室效应正在逐渐变暖,而古代是没有这么热的。有心的人可以从一些史料或者图画上面看到,古人夏天穿的衣服,长袖的也有不少,难道他们不嫌热吗?

其实古代衣物和现代衣物的材质不同,古代衣物多为丝或者葛麻制品,穿在身上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要凉爽很多。

而古人夏天怎么穿也是有讲究的,有些男人夏天热的时候甚至会赤裸上半身,而古代女性夏天的着装也有“薄、透、露”的特点,穿开裆裤的女性比比皆是,尤其在秦汉时期,男性也有穿开裆裤的习惯,更有甚者,连开裆裤都不穿。而在唐代,夏天的时候,女性的“半袖装”和“袒胸装”更是性感,现代女性比之亦是不如。

再说居住环境,古人虽然没有空调房,但是他们也有纳凉避暑的地方,和现代人的想法类似,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环境,建造一个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比如先秦时期的“窟室”,汉代平民的“凉房”,皇室的“清凉殿”,唐朝的“凉屋”,南宋时代的“寒翠堂”,明清的“空调间”等等。

尤其是唐代,在当时,避暑纳凉已经成为皇室和贵族夏季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而他们的避暑方式也非常奢侈非常高科技。在唐代,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凉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通过冷水循坏,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水散发出的冷气传往凉殿内。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着屋檐顺流而下,形成水帘,激起冷气,同样有消暑纳凉的功能。可见古人也是有不少黑科技的。

再来说说饮食,我们现代人有冰镇西瓜,有冰淇淋,古代人吃什么喝什么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冰淇淋”,唐朝有一种食物叫做酥山,是一种用牛奶、奶油制成的看起来像刨冰的食物。唐代诗人王泠然曾经在诗中写到“非固非絺,触皓齿而便消”,说的就是酥山,而他笔下的酥山,被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是冰淇淋的早期形态。不过在当时,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有大型的冰窖来制作这种奢侈的夏日美食。而平民怎么解暑的呢?在宋朝的街头,街头卖冰镇冷饮的摊位比比皆是,人们很容易就能买到,而一些富裕人家,甚至会义务的在街头路边分发“散暑药冰水”,比如说绿豆汤、比如说甘草汤等。

虽然夏日炎炎,但是充满智慧的祖先们,也早就拥有了自己解暑纳凉的奇技妙法。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5月15日 12:17
下一篇 2023年05月15日 12: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