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风土人情

前记:最近整理以往的旅行日记,发现2011年春节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游走期间,曾在本本上手写了几句以抒情怀。今日翻看,颇有感慨,配上当时部分日记及所拍照片,发在头条号上,权作回忆并留念。

一.怒江那恰洛峡谷


怒江风土人情图1

那恰洛峡谷从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向南流入云南后便是怒江的那恰洛大峡谷

怒江风土人情图2

2011年时,怒江上尚有使用中的溜索

《咏怒江那恰洛峡谷》

清水出西藏,入滇变怒江。

那恰洛谷深,两岸溜索长。

2011.1.30.日记摘录‬:从秋那桶‬开始‬,我俩以及来自昆明的一对父女(在德拉姆客栈遇到的那位42岁男子和他读‬二年级的可爱女儿)同‬游那恰洛大峡谷。怒江上游源自西藏的察隅县,进入云南后便叫那恰洛峡谷。我们四人沿着峡谷边缘来回‬走了3个多小时。怒江在峡谷中奔腾而下,不断‬发出吼声,遇到阻碍,便掀起层层白浪。即便如此,大多数情况下,怒江之水依然清透,绿中‬带‬蓝‬,格外‬漂亮‬。路面是土路,走着很困难,这是一条险路。我和‬夫人‬几次‬表达‬了‬‬对‬始终跟着父亲脚步的8岁小姑娘的‬敬佩‬;尽管她几次也让父亲背,但父亲坚决不背,她亦不再要求,而是‬咬牙‬坚持‬。这是一条比较险的路,头天‬在‬镇上‬餐馆‬为我们买单的北京‬兄弟二人的拉达‬车,已经‬陷入了泥沼;我们到后‬,一齐‬帮他俩拉出来。兄弟俩是要继续向北,进入‬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祝二位侠客好运。


二.丙中洛乡秋那桶村

怒江风土人情图3怒江风土人情图4怒江风土人情图5

《丙中洛秋那桶村即景》

滇西北坐秋那桶,

地绿天蓝山着青。

三五木屋随坡起,

一二石院伴路升。

偶闻野鸟喳喳叫,

常听家犬汪汪声。

路遇背柴回村人,

细看其一是孩童。

注:秋那桶村为云南怒江最北之山村。从小村往北便进入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路遇背柴回村人,有一初二学生,当即将预带的笔、尺、橡皮等送给他并与之合影留念。

三.茶马古道雾里村段

怒江风土人情图6怒江风土人情图7

《茶马古道雾里美》

努山怒江边,岩壁古道穿。

昔日茶马路,如今仍延绵。

低头怒江急,远望雾里闲。

停步细考量,冬来绿如蓝。

2011.1.29.日记‬摘录‬:早6点天降小雨,10点雾气缭绕于‬田野山间。乘“农村客车”(一种可乘十余人的小巴车),12元至丙中洛最北部的秋那桶村。秋那桶村静且美,村民安然而居。我们把‬预先在京买好的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具,分发给在村里遇到的孩子们。石板房、木屋层层分布于山间,41户人家的村落美不胜收。绿黄相间的色彩,在冬日里透出安详。村民们宁静地‬生活着。

从秋那桶村出来,沿怒江而下,走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行至“雾里”(也叫“五里”)村。几十户人家的雾里小村坐落在怒江东岸,块块梯田里,绿油油的庄稼如‬似油画,村民们静静出入。七、八个村妇刚刚从丙中洛购买年货归来,在过江大桥畔下了小巴车,她们背着或满或半满的竹篓,一字排着,沿江边的古道向雾里方向走去。今日‬已是‬阴历‬腊月‬二十七‬,看到此景,便看到了当地年的气氛。

在斜拉大桥边,静观怒江:平静如也。于是用手机拍照,当即给友人发回彩信并写上“冬日怒江脾气好!今日仅我俩进秋那桶”。同时给儿子发信息彩照,告知“两个游人的秋那桶”。皆为感染他人而已。


四.秋那桶村的孩子

怒江风土人情图8

秋那桶村外田里做‬活的孩子们

怒江风土人情图9

在秋那桶村委会院里与孩子们合影

《路遇秋那桶村的孩童》

纯如怒江水,

美过怒江花。

麦田勤耕作,

少年帮爹妈。


五.丙中洛重丁教堂

怒江风土人情图10

《重丁教堂遐思》

边村清苦藏僻壤,

走进却见好教堂。

当年西人传福音,

上主来此引慈航。

红羊之岁经声断,

十字架倒成蛮荒。

毕竟难阻心灵事,

如今复建更风光。

注:丙中洛重丁教堂为法国传教士任守安于1935年建成(任守安死于此,其墓在教堂院中)。文革中被毁。1996年由信众出资在原址重建,现为附近天主教信众聚会之所。

怒江风土人情图11

看到两个背娃的女子参加礼拜,颇觉‬新奇‬

怒江风土人情图12

各族信众诵经的声音富有磁性,令人感动

《心灵归处——遇重丁村教堂礼拜》

远处颂歌来,近闻天籁声。

进堂惊眼目,老幼皆纯情。

身带柴草气,多是才罢耕。

无论贫与富,谁不慰心灵?

注:1月30日恰逢周日,在重丁教堂遇礼拜。附近藏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及汉族信众,来此礼拜。来者至纯至朴,眼含平和。听他们唱经诵经,自己心灵亦受洗礼。

2011.1.30.日记‬摘录‬:来丙中洛之前,读过‬好友‬罗旭东先生‬记述‬一座‬教堂‬的‬文章,生动‬描述了‬丙中洛的重丁村教堂及其当地的礼拜活动。上世纪20年代一位法国军人在此地建起教堂,他一生在此地传教行善,直至死在这里。“文革”中教堂‬被毁,现在的双桅顶教堂是1993年由‬民间集资重新复建的。

前天‬到‬丙中洛‬,先‬到‬教堂来‬,遗憾‬拿教堂‬院子‬钥匙的‬丁‬大妈‬不在‬家‬。今天是礼拜日,丙中洛附近各族信众,自11点开始,便陆续集中到教堂里面。有老人,有中年人,也有背着孩童的女人;有藏族人‬、傈僳族人‬、怒族人‬,也有汉族人‬。我俩全程参加了约一个小时左右的仪式。人们齐整地唱着圣歌,声音纯粹而动听。人们表情平静,举止素雅‬,手持圣经,虔诚而神圣地完成每一个环节。

离开重丁教堂便去怒江的那恰洛大峡谷,50元包车费。驾车人恰恰是主持今天教堂活动仪式的那位‬神父。前天我们‬曾乘过此车,是‬由神父的‬夫人驾驶。车上抓机会‬与神父交谈‬‬,知他‬姓‬虎‬,他现在是丙中洛邮电所的一名‬职工。他说邮电所原有6个人,现在仅仅剩下他一个人了。他说他是兼做神职的。他说1993年的时候,丙中洛‬的‬天主教徒就剩下他等五、六个人了。在他的‬努力之下,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数百人规模,参加礼拜的人越来越多。他希望我俩等‬到大年初四(下一个‬星期日),参加那天的大礼拜。他说‬那天会‬来很多的‬信徒,礼拜堂的座位肯定不够用。那‬一天,信徒们会着盛装、新衣来作礼拜。礼拜过后,大家‬会在教堂院里饮酒聚餐,会特别热闹。


六.节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江边集市

怒江风土人情图13


怒江风土人情图14


怒江风土人情图15

《节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生剪影》

一江水边住,多族共繁荣。

节来集市热,顺水一条龙。

篓中装希冀,眼里含纯情。

乡土真生活,乐也在其中。


后记:

12年前的怒江介绍词,是这样写的:

“怒江,中国最后一条没有水电站的大河! 怒江, 行政区划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最北 面是人神共居的丙中洛乡。 怒江, 聚居着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他们平静和谐‬地‬生活在这里‬。怒江,一个尚未被旅游业开发的地区。”

如今,怒江变了没?

2023.4.10整理于北京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5月11日 14:47
下一篇 2023年05月11日 14: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