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已非常接近三分之二的水平。然而,同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0%,尚不到全部人口的一半。换言之,尚有近30%的常住人口未能成功落户,其中既有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农民工”,也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安居乐业,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陆铭教授《大国大城》或许能给出不少启示。
01
农业对应分散居住
在气候环境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土地的肥力和种子的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单纯依靠人力反复“精耕细作”的效果有限。因此,农业生产往往对应相对分散的居住环境。
02
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集聚
相比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土地的依赖较小,同时分工更细且强调合作。因此,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倾向于人口的集聚。
03
城镇化对应着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经济结构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过渡,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由相对松散转向相对集聚,最终造成了快速的城镇化。
04
集聚反过来有利规模经济
人口的集聚,既有利于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分享,也因为人口密度较大,能分摊相对较大的成本,使得创业更加有力可图,也使得公共服务更加多元。
05
人口必然向大城市集聚
大城市之“大”,开始跟地理环境有关,长三角和珠三角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良好的港口条件。随后,当大城市具备较大的人口后,规模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专业化分工更加细致,创新创业面临更好的环境,吸引更多人口向大城市集聚。
06
中国的大城市并不大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已经过大。但从国际比较来看,相比于总人口规模,中国大城市其实并不算大。未来,中国大城市将创造更多就业就会,农村人口可以进一步城镇化,如老年和女性可以选择餐饮服务等相对轻劳力的工作,孩子也有更多机会进入城市就读。
07
大城市其实更环保
大城市人口密集,常常被认为环境更差。其实,恰恰是由于大城市人口密集,地铁等公共交通才有利可图,反而能减少汽车使用频率。同时,工厂和写字楼等场所人均用电量和用水量等都明显更低。
08
“城市病”应该从提升供给解决
从历史经验来看,通过限制落户和公共服务并不能有效控制大城市人口,反而会使得应有的投资(地铁、水源、教育、医疗)落后于实际人口,造成城市宜居性下降。
09
“城市病”缓解有利于更多人口集聚和效率提升
在选择居住地时,大家首先会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如果宜居条件过差,也会制约人口向大城市聚焦。因此,如果能通过提前规划和适度投资,改善大城市的居住环境,将有利于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
10
提前规划和适度投资有利于提高户籍城镇化率
目前,尽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三分之二,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一半,地铁、水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资不足,阻碍了新市民的落户。
11
允许建设指标置换有利于促进落户
如果允许进城的农民放弃宅基地并获得补偿,将宅基地还耕有利于增加农业用地,并可以使得农田更加规整,发展机械化农业提高产量。由于宅基地退耕,在不减少农业用地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加大城市吸引服务农民工落户的意愿。
12
机械化养殖叠加人口减少,农村人均收入将明显增加
机械化养殖有利于产量的提升,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将明显提升农村人均收入,反而有利于降低城乡差距。
13
转移支付应结合当地情况并提升公共服务
未来,城镇化需要尽可能吸引容纳农村人口入城定居。对那些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农村的居民,需要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安居,但这种转移支付应该侧重提升公共服务,而不是脱离当地实际搞项目。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富国基金不保证基金投顾组合策略一定盈利及最低收益,也不作保本承诺,投资者参与基金投顾组合策略存在无法获得收益甚至本金亏损的风险。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