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漫步》之四
中医是什么
盘桓于东方文化中,怎么也绕不开中医。因为它是中华“国粹”。
国粹又是什么呢?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一个国家和民族,她物质生活的思想积累之总和,就叫文化;文化当中系统性的学术、学问、学说,就叫国学;国学中形成固定形态的精华,就叫国粹。中华民族数千年间形成的国粹,有京剧、武术、书法等等,而中医,则是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健康地生存繁衍的不可或缺的国粹。
我们知道,自从有了“西医”,一一有人又叫它“現代医学”之后,“中医是什么”竟然成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当今无时不刻都有“中医黑”与“中医粉”在争论不休。有些肯定中医的大科学家,如钱学森先生,相比较于西方定义的实证科学,将中医定义为“自然哲学”。
其实,钱先生只说了一半。
中医不仅仅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属于“道”,医道;中医同时又是“术”,医术。
如果说,西医是以机械唯物论为指导,产生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理性的、追求”个体精确”而相对割裂的实证医学;那么,在东方文化中孕育的中医,它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是产生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的,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感性的同时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是自然哲学与医疗技术相融合的、循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人文医学。
听起来好“玄”啊,尤其一听“阴阳五行”,有人就觉得太虚无缥缈,甚至感觉简直就是迷信了。
其实,正如我在前几章说过那样,阴阳五行是实实在在的朴素观念,是古代东方哲学的宇宙观认识论在人体医学上的典型的集中的反映。弄清楚了它,“神秘”的中医就变得明白如话了。不是么一一
我们在本书讨论“天人合一”的章节中说到:古代中华文化中,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在阴、阳两种作用力催动下形成的;而人,作为世间万物的一种,也不例外。
根据这个认识,人体的各个主要功能器官一一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属性是火、木、土、金、水,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和滋养(相生:心一一脾一一肺一一肾一一肝一一心)又互相制约和把控(相克:心>肺>肝>脾>肾>心);这些臟器及相联系统,又分别与身外的五方、五色、五味、五声等相对应;这些都在阴阳二气催动下互相作用,构成人体内部和对外的”平衡”的生理机能;一旦人体某方面出现了对内对外的“失衡”,就是“生病”;就必须借助外部事物,按阴阳互动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进行调整,使之“恢复平衡”。平衡了,就没病了。一句话,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医理学、药理学,都用“阴阳五行”四个字来解决。我们先拿一个臟器为例吧:
肝(连同它的“”小兄弟”胆):属木,春季当令,对应东方,其色青,其味酸,其性喜疏达、恶郁结、忌枯槁,德配“将军之官”,善怒,肾(“小兄弟”膀胱,属水)是其“金主”(水生木),脾(“小兄弟”胃,属土),肝是其“苦主”(木克土),肺(”小兄弟”大腸,属金)是其“债主”(金克木)。,分明是一幅自然和社会画图嘛,如何扯到人体上来?别急,你看:
假如一个人:肾阴虚了,“水不涵木”,肝得不到滋养,肝将军不爽了,郁结了,肝阳上亢,就会产生头晕目眩、胸胁苦满等自身病症;这不算,它会去向脾土发泄怒火,叫“木侮土”,去欺负脾胃,就会导致腹痞、厌食,甚至脸黄肌瘦;还不算,肝火升起之后,还会引爆心火,产生烦躁失眠舌红眼赤小便黄等症;心火发动之后,不可收拾,“火克金”,又去欺负肺,会产生干咳甚而至于咳血。你看,这一系列动作如同“多米诺骨牌”,怎么去治疗呢?
无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因在于肾阴不足,暂放一旁;眼下是肝气郁结,就疏肝利胆;是木侮脾土,就培土平肝消滞顺带理湿(脾土忌湿);是风火相助(肝生风,心生火),就清心平肝;火克肺金,就降心火,清肺热。回过头来,再好好滋肾养阴,把肾调理好,免得产生系列连锁反应。
问题来了,用什么药来调治呢?我们知道,中医植根于中华农耕文化,选用药物多为本草,配以少量的矿石和动物等。中医将这些药品,按五行学说,分別使有归属,叫做“归经”。比如刚才说的肝胆郁结问题,青色、酸味的药物可入肝胆;但不能闭上眼睛,看到青色酸味的都用。这里,不但要用得上“阴阳”这组大概念,还得请出一组关键概念一一“五气”:药性的寒、凉、平、温、热,结合其它功能需求,进行组合疗疾。比方说:
同是可以治疗肝胆有关疾病的中药,柴胡用来疏理肝气,芍药用来和营养阴;大青叶、板蓝根苦寒用来泻肝胆实火,吴茱萸性温用来降肝经浊阴。等等,等等。医生可以将它们组织成方剂,主次分明,分工明确,共同发挥作用。
中医的这套阴阳五行学说和这些本草等中药的归经、气性和功效,以及系统的生理学、医理学、脉理学、药理学等理论,还有一个个典型医案,靠一代代中华医家、药师几千年实践中探索、体验、总结,留在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里。
而在具体临床中,每位中医生“本身”就是一家医院(相比较,每位西医生“背后”是一家医院。),全凭他(她)本人运用其学识和经验,通过“望”(观色)、闻(听声)、问(询症)、切(诊脉),独自完成对病症的分析判断和处方治疗。加上中医理论本身就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这样,医生的主观和感性发挥了很大作用,甚至自身精神状况、体能、情绪,都会对诊治产生相当大影响。这就产生了中医诊断的相对“模糊性”:同一病人同一病症,让几位高明的中医诊脉,脉象结论往往不全一致,开的方子肯定不同,而病症可能都能治好。
这种主观性和模糊性,会使一些人产生一个感觉:中医治病,是不是靠经验瞎打瞎撞的?当你了解了东方文化的思维特质,了解了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和它的特点,内心的这类疑问就会释然了。
其实,话又说回头:人类到了今天,大到对宇宙、小到对自身,真的弄明白了么?谁敢说这话?西医理论和实践追求的“精确”,无须说整体,就说具体局部,能说真的“准确无误”了吗?应该说,西医对某个局部某些问题的诊断,現已做到了“相对接近于真实”而已。眼下,甚至再过几百年或者更长时期内,我们全人类对人体医学的探索,只能说是在模糊的探索阶段。还是东方哲人的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所学习的中医传统理论也就在五运六气,八纲辨证,五劳七伤
五运六气,就是五行理论,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太过与不及都有相应影响
六气就是风、热(暑)、火、湿、燥、寒六种不同气候的总称,它是由天地的阴阳消长和五行迭生而产生的。它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身体好坏
八纲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相互影响着人体五脏六腑和气血运行,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於堵则百病生
五劳七伤五劳,在《内经》中“素问”篇,五劳所伤就是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七伤另一个理论是情志所伤,喜怒悲乐忧思恐,喜乐伤心、怒伤肝、悲伤肺、忧思伤脾、恐伤肾,无论哪种,都是从情志上去考虑身体的问题,所以还是清心寡欲比较养身进而养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