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在小刀会起义之前,来上海设立租界的只有三个西方国家,除了前面讲过的英国,还有美国和法国。
相比较起法国人,美国人下手要早得多。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望厦条约》,美国自此攫取了在上海开辟租界的权利。当年8月26日,美国政府急不可耐地任命了费信登(Henry Fessenden)当上海领事,但这位一直都没到任。1846年7月,美国人吴利国(Henry G. Wolcott)被任命为新领事,这也就是美国第一任到任的上海领事。
这位领事是旗昌洋行的职员(后来变成了合伙人之一),早些年被美国驻广州领事派到宁波当副领事,1845年到了上海,并成为了在上海租地的第一个美国人。上任之后直接在旧纤道搞了一座房屋当领事馆,楼顶上还挂上了美国国旗。但是这座建筑在英租界里面,吴利国的升旗行为引起了英国人的强烈反弹。交涉无果后,英国人跑去和上海道增订土地章程。这也就有了第2篇中发生的那一幕。
1848年,新任美国领事祁理蕴(John N. Alsop Griswold)又和英国人在升旗问题上爆发冲突,就开始谋划着搞自己的租界。他找到了美国基督教上海教区牧师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后者早先在黄浦江和苏州河北侧的河岸,也就是今天的虹口,租了53亩地来盖教堂。祁理蕴的目的很明确,他让文惠廉以教会的名义向上海道申请,把原先租来盖教堂的地方周边一并租给教会,作为美国人的居留地。
[1]文惠廉
时任上海道麟桂口头答应了这一要求,但并未和文惠廉或是祁理蕴签下任何协议。美国人此后开始在虹口一带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于1854年把领事馆搬了过去。这一阶段的美租界一直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说它存在,四至没有完全确定;说它没有,美国人得到了一个什么细节都没有的口头许可。等美国人划定好范围,时间已经到了1863年6月25日,具体的事情等到我们讲完重订土地章程再说。
和美国人相比,法国人虽然来得晚了点,但在租界划定问题上“利落”得多。
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黄埔条约》,法国人借此紧跟着英国人和美国人来了上海。第一任法国驻上海领事叫敏体尼(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Montigny),他曾经参与到签订《黄埔条约》的法国使团中。这人签完条约之后就回了法国,接到任命之后随即启程飘往上海。在海上飘了8个月之后,1848年1月25日,敏体尼到任了,并在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赵方济的帮助之下租了几间中国民房,一顿改建之后作为了法国领事馆。这个领事馆在英租界和上海县城之间。
[2]敏体尼
敏体尼刚到上海的时候,在任的上海道台还是代理上海道吴健彰。他是美国买办出身,深知西方人的行事风格,于是对各种租地请求非常谨慎。期间有个叫雷米(Remi,这人后来和敏体尼的女儿结了婚)的法国商人从广州来到上海,向敏体尼申请租地。敏体尼就援引《黄埔条约》,把这个请求转给了吴健彰。但吴健彰拿出了和英国人签的土地章程,让敏体尼找英国领事阿礼国谈谈这个事情。敏体尼不吃这一套,吴健彰就干脆一拖了之。
吴健彰这次担任上海道台的时间并不长,当年9月他就被麟桂换掉了。麟桂是满洲镶白旗人,之前曾经担任浙江宁绍台道。他对外国人租地这种事几乎是“有求必应”,英租界扩地是他批的(1848年11月27日),和美国人的口头约定是他答应的(也是1848年)。敏体尼见状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开始向麟桂明确了自己的要求:租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的土地。
敏体尼这么做是做过充足的打算的。他所选择的这块土地,往北往南往东都有河,水运很便利;同时靠近商业中心,经济也有保障。打定了主意的敏体尼就开始疯狂向麟桂施压,毕竟别人都成了,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差不多。
再一再二,果不其然有了再三。1848年年底,麟桂就答应了敏体尼的要求,并在敏体尼的施压下没敢多要租金。同时敏体尼还反复修改了即将对外公开的告示内容,至1849年4月6日,这份由法国领事精心修改的“晓谕”才最终公布。在这份晓谕中,法租界最开始的四至范围有了明确的记载,即:南至上海县城北的护城河(1912年上海城墙被拆除时,护城河被填平,今人民路);北端到洋泾浜,和英租界隔河相望;西侧到关帝庙诸家桥(今西藏南路附近);东邻黄浦江,总面积达到986亩。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晓谕公布时,整个上海除传教士外的法国人只有10个人,而且还有一个人住在英租界;而这份晓谕中明确提到了“倘若地方不够,日后再议别地,随至随议”,这就给了法国人之后扩界的充足依据;其中还规定,“至各国人如愿在界内租地者,应向该国领事商明办理”,从此法租界就由法国领事专管。此后祁理蕴还专门抗议了这条专管规定,并打算有样学样,绕过英国人管辖美租界,但直到1853年5月16日,下一任美国领事金能亨,才在炮舰外交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大背景下让美租界脱离了英国的管控。
为了纪念租界顺利划定,法国人在建设租界的时候,专门在界内搞了一条麟桂路(今进贤路东段)。至此,上海的三家租界就已基本形成,之后的上海租界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的。
参考资料
[1]薛理勇 著:《旧上海租界史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2]蒯世勋 等 编著:《上海史资料丛刊: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
[3]吴志伟 著;上海历史博物馆 编;张岚 主编:《上海租界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年9月。
[5]史梅定 主编;《上海租界志》编辑委员会 编:《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