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真正产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那次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了化学武器,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找有效防护毒气的方法。
不过,早在那之前,人们对空气中有毒物的防护已经想了一些办法。主要的需求是,消防员在救火中,常常要在充满烟尘、有毒气体的场景里工作。1868年,著名物理学家丁德尔与英国消防人员合作,研制出一种用于过滤空气中微粒的过滤面具,它有3 层填充密实的棉毛,每两层之间由石灰、木炭和浸泡了甘油的羊毛层隔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4月,德军和英法联军在比利时的伊伯尔地区对峙多日,僵持不下。22日,德军利用顺风大规模布洒氯气云雾,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毒气袭击,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伤亡。同年5月 31日,德军又在东线波里莫夫地区对俄军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化学攻击,在 12公里的正面上,一次使用1.2万具毒剂钢瓶,施放了264吨氯气。
在德军大规模化学攻击后不久,法军、英军就开始给部队配发浸有化学药剂的防毒口罩,依靠浸在口罩上的化学药剂与毒剂反应的原理,在短时间内提供了有效的防护。
然而,毒气可以是不断变换的,这种浸有药剂的防毒口罩很被动,难以适应不断变换的毒气来袭。防毒气,必须要有新思路。
巴黎毒物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德军施放毒气的地区,很多家畜也难逃一劫,但却有不少猪存活了下来。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科学家们单独对猪施放毒气进行实验,发现猪闻到异味后马上拼命逃窜,躲无可躲时,就用长鼻子拼命刨土,然后把鼻子插入刨松的细软土堆成的泥洞里。
科学家们由此得到启示,泥土的细微颗粒对毒气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即然化学方法防毒气防不胜防,可以借鉴这种物理吸附方法防毒气。于是,各国纷纷采用装填有活性炭的特制滤毒罐来吸除毒剂。很自然地,这种滤毒罐挂在面罩上,很像长长的猪嘴。
防毒面具的防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气体分离的过程。当染毒的空气通过面具的滤毒罐时,滤毒罐将有毒的微粒和气体分子等通通地吸收或阻挡住,而只让干净的空气通过,供给人员呼吸,从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最初,由于还没有发明吸气活门和呼气活门,无法将吸气流和呼气流分开,致使使用面具时吸气流和呼气流都通过滤毒罐,形成了有害空间,并使吸附剂很快吸湿而失去效力。为此,科学家对面具进行了改进,设计出带有吸气活门和呼气活门的防毒面具,使呼气流不再通过滤毒罐而直接排入大气中。
在防毒面具问世后的百年时间里,虽然过滤物和面具工艺等一直不断地改进,但“猪嘴式”却始终没有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