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怎么排的(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排序)

  • 状元、榜眼、探花皆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一级,他们是通过殿试而被选拨出的佼佼者,状元为进士的第一名,榜眼为进士一级的第二名,榜眼则为进士一级的第三名。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 中国古代科举制始于隋文帝杨坚,唐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科举制为古代的文人提供了出仕为官的通道,使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得到实现。

  • 1

  •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御批,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便改称“状元”了。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1282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他们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70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中国历史上虽然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却很少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状元。只有清朝太平天国时期,20岁的女子傅善祥,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成为了女状元。

  •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又别称“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别称鼎元。

  •   古代考中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鸣金、骑马游街、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旧时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

  •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 2

  •   “榜眼”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二名。“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   实际上,榜眼这一名称与状元、探花一样,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并非官方用语。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     3

  •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 唐朝的新科进士放榜时间在每年的春季,此时正是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新科进士为了尽情庆贺自己中第,要举行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这两个人便被称为“探花郎”。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取得的名次没有任何联系。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 4

  •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状元千年未变,榜眼和探花直到宋末期,方才确定为“两个人”,在此之前,榜眼指殿试第二名和第三名,探花指考的比较好的少年郎。

状元最早又被称为“状头”,古代学生考试需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准考证,然后依级别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被称之为解元、会元、状元,若三门考试皆为第一,则被称之为“连中三元”,又名三元及第,历史上一共21人get这个成就,可谓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怎么排的(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排序)图1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建立了殿试制度,所以及第的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一直沿用至清末。

宋太祖时期,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自此“殿试”方才被正名,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形如一个人的额首和两边的眼睛交相辉映一样。

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怎么排的(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排序)图2

何谓“探花”,唐朝科举进士之后,皇帝会赏赐他们骑马游街,在皇宫公园中游览,赏花摘花,故被人称之为“探花郎”。

在南宋时期,探花被专指为殿试第三名,榜眼成为第二名,状元第一名,自此“状元、榜眼、探花”的格式正式形成,也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殿试三鼎甲。

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怎么排的(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排序)图3

如今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虽然不再有全国状元,但各省都有各自的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每年也会吸引全省人的目光。

高考和科举其归本溯源是一样的性质,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材方式,因此“只要学不死,就要拼命学”是至理名言,尤其对于中下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孩子而言。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3月28日 11:26
下一篇 2023年03月28日 11: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