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啊

《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啊图1《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啊图2

如果从《红楼梦》的通行本来看,大部分读者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但是通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批语及《红楼梦》成书的背景,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当“空空道”人经过这块石头时就已经有了“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文字了。

“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作者认为自己“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所以“一生惭恨”,这里的“天”应该就是指的皇天,是朝廷,也指国家。因为“天”破了,隐指国家沦陷,所以“女娲氏炼石补天”,那些有才能的,能去“补天”的石头,都已经为国“捐躯赴国难”,独有作者“无材补天”,所以“惭恨”地“幻形入世”,因此才留下了这一部荡气回肠的著作,所以《红楼梦》更应该叫《石头记》,因为作者就是想要记录这些“补天”的“石头”的传奇故事。

结合《红楼梦》故事的时间背景,网络上大部分人认为是明末清初,我也认同这样的说法。 书中第一回因“天”塌了所以“女娲补天”中的“天”,肯定不是指清朝,那么这里的“天”应该指的就是明末,也即是书中多处说到的“末世”。因为在《红楼梦》第一回所说到的“女娲氏炼石补天”与“当日地陷东南”这两件事,结合史实真像,这里所指的“天”塌是因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攻破明朝都城-北京城,直接造成明朝灭亡而导致“天”塌了;而“地陷”是因为后来清军攻陷南方的南明小朝廷,导致“地陷东南”。

“书中的判词判曲也都有说到“末世”这样的字样,如“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等。

从第一回中,我们如果细细地思索,就会发现,“一僧一道”与那块“石头”是指的明朝的遗民,而“空空道人”应该就是改朝换代后,即清朝时的人。“一僧一道”携那块“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石头经历了“温柔富贵乡”后,结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批语“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该批:作者自己形容。”我们是否可否大胆地理解为这里的“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其实是明朝的君王权臣,而“石头”是代指在明朝统治下的民众。

当“空空道人”质疑“这一段故事”“无朝代年纪可考”与“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时,石头的解答实在是精彩绝伦。在针砭时事又字字锋芒见骨,我们来逐一鉴赏一下。

1、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甲戌侧批:所以答得好。]

批语说“所以答得好”,我也说“答得好”。中国古代汉唐走向衰败直至灭亡与明朝有很相似的地方,一是国家刚建立时都非常强大;二是国家都存在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强戚割据的严重内患;三是到末代时都有农民等官逼民反的起义革命;四是都有少数民族的入侵。

2、“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婬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作者以隐晦的笔法,把“千部共出一套”隐藏于“佳人才子等书”中,这里的“千部共出一套”会不会指的就是乾隆时期当权者命令编撰的《四库全书》?所有的文化书籍只能以“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等歌功颂德、文过饰非的方式才能存在于世,而且不允许有任何文人、平民有发表自有思想的自由,以此达到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目的,这种目的不仅深深钳制了民众的思想进步,还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文字狱”,使无数的文人惨遭涂炭。鲁迅先生就曾说“四库全书出,中国古书亡”,这是何其悲哀的事啊。

所以在此段中,石头有句答语是这样说的“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意思是能在此毫无生机的世道,作者艰难地在暗黑无际的隙缝中以“一小人”为历史“拔乱”,真可谓殚精竭虑,咬唇滴血地向残暴的掌权者进行着抗争,而批语也是说得非常中肯“[蒙侧批: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

3、“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作者以此段话来表明,他所作的记述并“不敢稍加穿凿”,怕“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所以他所写的是历史的事实,结合《红楼梦》另外一书名《石头记》的“记”,也可以理解为是史实的记录。批语也说是“事则实事”。

空空道人在听完石头的答语后,“思忖半晌”又“再检阅一遍”,这时的批语是“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从这里的“世之一腐儒耳”,我们大约可以管中窥豹,“腐儒”指“只知读书,不通世事”的读书人,“石头”、“一僧一道”、“空空道人”这些估计都是作此书的作者,也即是当时的一批有志于要把明末的那一段悲惨的历史记录下来的读书人。但是基于当时糟糕的政治人文环境,作者只能以“式 猾之甚”之笔,用“画 烟云模糊”的极为隐晦的写作手法来保有历史,以便能重现那段悲惨历史。作者又怕此记录过于隐晦而观者“被作者瞒蔽了去”,所以才用大量的批语来为书中大量的地方作批注,以此也显示了作者著此书的巨大良苦用心。

又“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从这段可看出,芹于“壬午除夕,书未成”而“泪尽而逝”,批书人“余常哭芹,泪亦待尽”,他惟愿“今而后…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从这段中,我们也可以大胆的猜测,《红楼梦》其实应该是当时众多有共同志向的读书人一起通过不懈的艰苦努力接力完成的历史巨作。一个“芹”“逝”了,还有“余”继续奋斗,“我”“逝”了,还有“再出一芹一脂”们的接力奋斗,这不正是“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吗?呜呼,作者的良苦用心,后世的读者难道不应该为他们一“哭”吗?

因本人才疏学浅,对《红楼梦》的理解不及万分之一,在此只能是班门弄斧,希望各位朋友不吝赐教。

看到了部分解答,红楼问题高论纷呈,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于尊重,不作评论。但是不管怎样,也要陈述一下自己观点。至于和哪些红楼同道观点契合或偏离,也属见仁见智范畴。

②红楼梦写的不可能是曹家家史或满清末世,因为曹家的谱再大,都不可能用“定鼎百年”,封建社会没人敢这么说,属于大逆不道;满清末世也不存在“天塌西北,地陷东南” ,因为满清灭亡时不存在这些现象。不说别的,乾隆皇帝看过红楼梦的,自乾隆到清朝灭亡还有一百六七十年,时间上,根本牛头不对马嘴!任何作者都不可能穿越到后一百六七十年,看到满清末世。更何况,按照满清的揍性,谁胆敢这样满嘴跑火车胡言乱语满清的坏话,恐怕长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所以,红楼梦成书于满清政权稳定之前,至多在康熙和南明交错期(1644~1702)。

③红楼梦写的也不是满清宫廷剧或内部权力游戏,因为宫廷内斗再激烈,不可能出现“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红楼梦明明写的是种族大屠杀,尸骨成山的血腥战场,如果这些还不能让你改变初衷,劝你放下吧。有时候,放下也是两全其美的事,于人于己都不错。

《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啊图3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3月17日 13:28
下一篇 2023年03月17日 13: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