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的问题,按照供暖室温标准和供暖收费标准两个方面分别来说。
第一,关于供暖温度标准。
2002年,国家制定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即gb/t18883-2002。规定冬季采暖标准为16-24℃,符合这个标准的室内温度就是舒适的室内温度。18±2度,是很多地方据此规定制订的地方供暖标准。
第二,关于热计量收费。
现行供暖收费以供暖面积乘以供暖单价,主要依据是供暖面积;而更科学的供暖收费方式,是热计量收费。
热计量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对供热介质从热源得到的热量或用户消耗的热量所进行的计量。热计量对加强供热的科学管理,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供热介质传输的热量,可表示为:
Q1-2=M(h1-h2)=ρqvΔh
式中,M为供热介质的质量流量;qv为供热介质的体积流量;ρ为供热介质的密度;h1、h2为供热介质流出和流进被计量对象(锅炉、热用户、换热器等)的焓值;Q1-2为单位时间内,供热介质通过被计量对象所得到的(当Δh>0时)或放出的(当Δh<0时)热量。将上式积分,就可以求得在一段时间内的累计热量值(或积算热量值)。
完整的热计量系统应包含供热介质的流量变换装置、温度计和指示积算热量的仪表,简称热量表或热表。从结构上,它可分为将流量变换装置和热量指示积算单元组成一体的整体型热量表和将两者分开的分离型热量表。前者主要是机械-电气式热量表,因其结构紧凑,故在家庭用的热计量中普通采用。后者主要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电子式热量表。带有微处理器的热量表也已问世,并已用于供热系统的热计量。
供热设施进行热计量改造后,供热入户阀门上安装一个温度和流量的自动调控装置,当室内温度到达一定的程度,该阀门就会慢慢关闭,待室温降下来了之后,阀门又会自动开启;如果用户觉得温度太高了不适应,则同样可以通过温控阀门自行调节温度,直到合适的温度为止。
实施热计量供热后的收费方式与传统方式不同,热计量实行的是“两部制”收费方式,就是基本价格加上计量价相结合,基本价是按照供热面积征收的,而计量价就是按照用户实际用量来征收,此收费方式更加合理,用户最终的花费也比传统的方式要实惠。
冬季取暖为什么标准是室温18℃,而不是入户水温和压力?
第一,室温18℃是最低限度,而且是前些年的标准了,现在各地政府要求供热企业最低限度在20℃到22℃之间,虽不全是硬性规定,但也确实是在向上努力,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排到优先级。
第二,要求室温为考量标准是最贴近老百姓感受的,也是最容易测量的一项指标。供热达不达标,老百姓能第一时间感受到。
如果换作入户压力和温度,估计就没那么方便测量了,而且供热企业很容易在这方面做手脚,这种不确定性更容易激化老百姓与供热企业之间的矛盾……
第三,根本无法通过入户压力与温度来衡量供热效果
首先供热与室外温度息息相关,天气不是很冷时,要求入户压力和温度会造成供热浪费,室温过高,百姓开窗放热等。也抬高了供热企业成本,赔钱
天气冷时,可能入户压力和温度已达标,但室内温度依然很低。造成百姓利益受损,供热企业缺也无责任的矛盾,这样更难受?
以上两方面取决于入户压力和温度的标准的界定,无论怎样界定,必定至少会以上一种情况。
当然可以采取划段标准,但这样不觉得更麻烦吗?反而无法确切保障百姓利益!!!
第四,入户压力和温度不是恒定的,是有波峰波谷的,一天内可能两次~四次循环。循环泵开启时,相应的供热锅炉也加大火力,入户压力和温度自然提高了。而也不能全天开着,会造成热量浪费。
当然,如果需要全天开动来保障供暖的供暖企业肯定是滥竽充数的,应予以取缔。
我个人所了解的天气冷时每天采取四次循环,3:00-5:00,8:00-10:00,16:00-18:00,21:00-24:00,这个是不太准确的区间,会根据实地情况调整。
综上,为什么以室温为标准?
对百姓来说方便且更能直接反应供热效果,保证百姓利益不被侵害。
对供热企业来说,也能因时因地及时做出相应供热调整,以保障供热效果。
对社会来说,双方责任划分明确,不会出现难以定责的情况,减少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为什么不以入户压力和温度为标准?
因为不切实际!!!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