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托名说
持此说者认为历史上本无施耐庵其人,一些明版《水浒传》署为施耐庵著,是他人托名;另有加署罗贯中,也是托名。但究为何人托名,又有四种说法。
1、胡适1921年在《水浒传传考证》中提出:“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个假托的名学。”
《水浒传传考证》是我国第一篇用现代方法研究古典小说的专论,对后世影响很大。胡氏以“文学进化的观点”推论说,《水浒传》不可能产生在宋、元或明初,“施耐庵”是明中叶一个文学大家的假名。”
2、鲁迅1923年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
鲁迅同胡适一样,均未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陆续发现的施耐庵文物史料,所以鲁迅提这个观点时加了个“疑”字。
3. 郭勋托名说。198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戴氏认为“施耐庵实无其人”,而是正德、嘉靖年间官僚政客、武定侯郭勋的托名。
他认为《水浒传》繁本早于简本,简本系晚出的派生本,繁本则以郭勋刻本为祖本,施耐庵、罗贯中都是郭勋及其门客的托名,只不过罗贯中乃元末明初的戏曲家,他与《水浒传传》无关。
4. 集体创作说。日本松技茂夫在1949年提出:“《水许传》的著作权,与其说让施罗二人独占,倒不如说应当归之于无数无名的中国群众。”国内很多学者也坚持认为《水浒传传》不是一人写成的,也不是一次写成的;是经过很多人、很长时期、很多次修改才完成的。
02、施、罗合作说
所谓合作,不一定指两人商量好的合作,先后对该书形成作出贡献,也是合作。
各种明版《水浒传传》的署名,不外施耐庵、罗贯中二人,不过有的合题,有的分题罢了。不少学者坚持施、罗合作说,但二人如何合作,孰前孰后,则又有三种不同观点。
1.施作罗续说。金圣叹删评《水浒传》时即提出古本七十回乃施耐庵作,后五十回乃罗贯中续,且极口诋罗,从而删去后五十回。后世学者对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事或誉或毁,但不少人仍接受这种施作罗续说。
3.罗作施改说。1930年李逸侯提出,明初罗贯中作了一百回本《水浒传》:明中叶时施耐庵“运用他高明的文学技术和伟大的创造力”创作了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其主要理由是:《水浒传》先简后繁,面简本仅题罗贯中,繁本则施罗并题,可见罗氏先作,施氏后改。
03 罗贯中编纂说
1982年罗尔纲在《水浒传真义考》中提出,《施耐庵墓志》不足凭信,而罗贯中确有其人,是元末明初一位“有志图王者”,曾帮助过张士诚起义,七十一回本《水浒传》即出其手。百回本的后二十九回则是明朝宣德、正统以后的人续加的。
04 施耐庵编纂说
江苏省兴化县有个施家桥村,村上百分之八十居民姓施,都自称是施耐庵后代。据历代传抄的施氏家谱记载,施氏在元末明初的祖先字彦端:又字耐庵,曾官钱塘二载,村东北有座土坟,相传即施耐庵墓。
旧时施姓居民每年在此祭祖。同施家桥村隔河相望有个白驹镇,镇上施姓居民亦自称是施耐庵或施耐庵之弟的后裔。
镇东有施氏宗祠,曾供施耐庵牌位。旧时白驹镇连同四周村庄,包括施家桥村,统称白驹场。
白驹场原归兴化县。有一家谱抄本附自称淮安王道生作的《施耐庵墓志》,《兴化县续志》亦载此志。
墓志提到施耐庵生于元元贞丙申,死于明洪武庚戌,并自称曾遇施耐庵门人罗贯中于闽。
1958年在施耐庵之子施让墓中出土“地照”方砖一块、洪武铜钱一枚。砖上“大明景泰四年二月乙卯朔越有十五日”日期同之前曾公布的施谱所载《故处士施公墓志铭》的年、月、目均相合,姓、名、字也一致。
1978年8月,在施氏墓群中出土施耐庵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砖,砖上刻有“(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字样。
墓志铭砖多次经专家鉴定,虽对铭文理解各有不同,但均认定墓砖本身是可信的。
从本世纪初起,兴化人刘仲书和魏克三多次到白驹场收集施附庵史料。后来,他们写成《施耐庵传》,收进四十年代成书的《兴化县续志》中。
1981年7月16日台北《大华晚报》发表赵知人《施耐庵故里及遗迹》,提到兴化“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为施耐庵隐居著《水浒传》提供了条件。
白驹施耐庵,经历了元末的动乱,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实践经验,他与当道权贵不合, 对张士诚在感情上有共鸣, 行动上又不完全合作, 对于人民的苦难, 却充满同情之心。
他长期生活在杭州、苏州等城市,对于市井“说话”艺术有充分的了解, 加上宋江民间传说在这一带流传,使他获得了收集,整理乃至再创作的客观素材,他的文化修养、艺术观点,又使他具备了写作《水浒传》的主观条件。
01 关于施耐庵
对作者施耐庵的由来,源于当时很受欢迎的《靖康稗史》一书,其署名编者和作序者都是耐庵,被普遍认为这个小说家就是施耐庵。但至今争议不断,认为并无其人别人托名者有之,认为他是杭州人施惠者有之,认为他是兴化人施彦端者有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都难以让人令人信服。
可能有人搬出施耐庵坟墓与祠堂论事,我不以为然,此施耐庵也可能是彼施耐庵。举个例子:在我老家沧州青县,不仅有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后重修的“盘古庙”,而且还有以盘古为名的“大盘古村”、“ 小盘古村”这样的古老村庄;据史料记载,“盘古庙”因大禹治水于今盘古村发现盘古墓而建,但“盘古开天地”终究还是神话传说而已。
02 关于罗贯中
关于罗贯中,争论也很激烈:因《水浒传》刻本曾有署名为“东原罗贯中编辑”,有人考证出他是现在的山东东平人;《录鬼簿续编》著录:“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还有人认为他是中原人、杭州人、钱塘人等。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莫衷一是,但认为罗贯中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小说家却出奇的一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及杂剧剧本《龙虎风云会》均被公认出自他之手。
03 我的看法
中国古代的小说野史,特别是《水浒传》这样的经民间流传故事编写的小说野史,一般不署自己的名字,但对刊刻书籍的书商而言,为了抬高书的地位,加上名家的名字,无疑对经销有利,于是有了“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等类似的说法,以至于直到现在,国内《水浒传》的正式出版物,作者署名施耐庵的、施耐庵罗贯中的都有,甚至见过只署名罗贯中的。
总而言之,施、罗二公在他们那个年代影响力应该不大,乃至后人在他们生平考证上无法形成确切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