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乙生平
钱乙,(约公元1032-公元1117年,约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字仲阳,宋代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钱乙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声誉卓著,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被后人视之为儿科经典著作,并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祖籍浙江钱塘,其祖上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在其祖父时期就举家北迁至东平郓州。钱乙出生后没多久即丧母,其父虽善医,却嗜酒并喜游历,在钱乙三岁时,其父东游海上不返,钱乙遂由其姑母收养,并跟随姑父吕氏学医。在钱乙成年后,姑母将他的身世告诉了钱乙,钱乙就请求出门去寻找他的父亲,前后费时数年,往返八九次,终于把父亲接回家来赡养,这时候的钱乙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了。钱乙一生对待其姑父姑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其姑父去世后,钱乙为他装殓埋葬,并穿孝服为他守丧。
钱乙自幼就勤奋好学,学医后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医术精湛,学识渊博。尤其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精研数年,经常有人拿了不同的药物来请教他,他可以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查看药书,都一一符合。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小儿病最难医治,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2)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3)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4)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因此,在钱乙之前的时期,我国有关小儿病诊断及治疗的医学资料并不多见。
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小儿病难治。他常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因此,他立志要攻克这道难关。钱乙将其搜集到的历代医学著作中有关小儿病的资料进行详细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进行研究化裁,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方法。数年之间,因其治疗儿科疾病疗效卓著,远近闻名。
宋神宗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患病,京城名医束手无策,钱乙因医术精湛,奉召至京城为其诊病,并因医治之功被授予翰林医学。第二年,宋神宗第九子仪国公患“瘈瘲”病(肌肉痉挛抽搐),众多御医均无法治愈。长公主遂进言神宗,力荐钱乙治疗。钱乙经过详细的诊断后,用《金匮要略》中的“黄土汤”把仪国公的病治好了。神宗皇帝很高兴,升钱乙为太医丞,赐给他饰金的鱼符和紫衣(四品官服)。从此,钱乙“儿科圣手”之名传遍帝都,皇亲国戚、富商巨贾、贫民百姓都来求诊,每天络绎不绝,哲宗皇帝继位后也常召钱乙宿直宫中。
钱乙从小就身体羸弱,又嗜好饮酒,其在京城每天需要耗费无数精力,进行繁重的医疗工作,又要往来应酬,不停的周旋于高官富商之家,渐渐地也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后来,钱乙身体越来越差,可是他又不愿戒酒,所以病情总是反复难愈,逐渐加重。钱乙也经常叹息说:“这种病就是‘周痹’病,如果侵入内脏就会死人的,我也难以避免啊”!
不久之后,钱乙自己想出一个医治的方法,就是让病情向四肢进展,而不进入脏腑,虽然导致活动不利,但是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每天自己制作药剂,日夜饮用。不久后的一天,他的左手和左脚便突然间挛缩而不能伸展了,钱乙知道自己已经成功的阻断了疾病的进展,非常高兴。
随后,钱乙就召集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大家去东山采药,并告诉大家把火烛放在所看到的菟丝子下方,如果火烛熄灭就向下挖掘,就这样挖到了一株很大的茯苓。钱乙把茯苓按照古书中记载的方法服用,一个月后才把这一大株茯苓吃完。从此,虽然钱乙的半边手足偏废,活动不利,但是体质状况却和健康人一样。后来他以年老体病为由,辞官回家。
可是,辞官归家的钱乙,不改性情本色,依旧每天嗜酒无度,并喜食寒凉的食物,众亲友多次规劝他,他都不予采纳,病情也逐渐加重,肢体活动愈发不利。一天,钱乙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再也没有办法医治了,就把自己的亲友都叫到家里,并换好衣服,与大家一一诀别后悠然离世,终年八十二岁。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