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且易于被人体吸收。但是鱼及其制品中存在的鱼腥味,不仅会降低产品的消费者可接受性,也会对其经济收益产生巨大影响。鱼腥味主要来源于外界养殖环境和鱼体内的代谢反应。加工处理或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均会导致鱼体中微生物的繁殖和酶促作用的发生,使鱼体中的脂肪酸等前体物质降解,产生腥臭成分。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在与腥味生成相关的反应途径中,脂肪氧化是影响鱼体气味和风味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鱼肉中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合酶、血红素及光照等因素的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首先生成腥味物质的前体——氢过氧化物,然后进一步氧化生成醛、酮等二级产物,这些物质都是鱼制品中腥臭味物质的主要来源。此外,养殖环境中的石油烃类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鱼皮、鱼鳃部位等被鱼摄入也会使鱼肉产生腥臭味。因此,如何改善这种腥臭味对鱼制品的加工具有重要意义,脱腥环节也成为鱼制品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概述了各种鱼制品的脱腥方法,为以后研究鱼制品的脱腥技术提供了借鉴。1、脱腥方法腥味脱除的方法可分为感官掩蔽脱腥法、物理脱腥法、化学脱腥法、生物脱腥法等。1)感官掩蔽脱腥法感官掩蔽脱腥法是通过添加姜、葱、花椒等香辛调味料来掩盖鱼制品的腥味的方法。其主要机理是香辛物质中的有机成分与腥味物质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掩蔽作用。如葱中含有葱蒜辣素,生姜含有姜醇、姜烯、姜酚,花椒和胡椒中含川椒素等,上述物质不仅能够减弱腥味,还有增香效果。研究表明,鲢鱼、鳙鱼、海鳗鱼肉经由水、八角、桂皮、花椒等熬煮而成的调味液浸泡之后,其腥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2)物理脱腥法①盐溶脱腥法盐溶脱腥法是用食盐来脱除腥味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盐析和晶体的渗透作用促进腥味成分的析出。②吸附脱腥法吸附脱腥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将腥味物质聚集在吸附剂上。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硅胶等物理吸附剂和离子交换树脂等化学吸附剂。其中,活性炭应用最为广泛,因其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可通过其含有的细小毛细孔对腥味物质产生吸附作用,且稳定性较佳,但会造成营养成分的部分损失。③包埋脱腥法包埋脱腥法是利用一些笼型分子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物质的包埋作用而除去腥味。最常见的包埋物是环状糊精,其结构中存在1个立体疏水空腔,且其空穴内壁具疏水性,可对腥味物质进行包埋。采用包埋脱腥法方法较简单,但与吸附法类似,会造成营养的丢失。④微胶囊脱腥法微胶囊脱腥法是将需要包覆的物质细化成为粒径极小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然后以其为核心,利用高分子胶类物质将腥味物质包在微小封闭的胶囊内从而起到脱腥的作用。通过微胶囊化作用,不仅可掩蔽腥味,还可减少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氧、水等)对产品影响。⑤真空脱腥法真空脱腥法是通过真空装置,在一定的真空度下进行加热,促使产品中的腥昧物质挥发。生产中真空脱腥机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且多用于固体粉末的脱腥。超滤脱腥法主要用于液体除腥,是采用超滤膜进行超滤,将大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截留,仅仅保留一些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再结合包埋法和掩蔽法可有效去除腥味。3)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有有机溶剂萃取法、酸碱盐法、抗氧化剂法和臭氧法。①有机溶剂萃取脱腥法有机溶剂萃取脱腥法即利用有机溶剂的萃取作用来脱除腥味物质,最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乙醇和乙醚,其脱除效果较佳,但在脱腥过程中容易造成有机溶剂的残留。②酸碱盐脱腥法酸碱盐脱腥法是利用有机酸碱盐与腥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转化成无腥味的物质,从而达到脱腥效果。此外,酸碱盐处理还有助于脂质和色素的溶出,抑制脂肪氧化所产生的腥味;而有机酸不仅可消除组胺,减少三甲胺的生成,还可影响鱼制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嘲,这些都有助于减少腥昧物质的产生。③抗氧化剂脱腥法抗氧化剂脱腥法是利用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达到脱腥的目的。如茶多酚、黄酮类、萜烯类以及儿茶素类化合物等,均具有钝化酶和杀菌的作用。因此,采用含有这些成分的植物浸提液处理鱼制品能达到脱腥的目的。④臭氧脱腥法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中不稳定,能够产生极活泼、具有强烈氧化作用的单原予态氧和羟基自由基,来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因此,当臭氧与腥味成分萜类、醛类、醇类、胺类和吡啶类等物质作用时,可将其氧化成腥味阈值大的物质。4)微生物脱腥法微生物脱腥法是利用微生物在鱼制品基质中发生各类代谢反应,而使腥味物质脱除。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含氨物质等,会改良产物的风味。5)复合法一般来说,单一的脱腥技术并不能很好地把产品的腥味成分除去。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脱腥技术,利用各方法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增效作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脱腥效果。复合法就是指同时采用上述几种脱腥方法,以达到最佳脱腥效果。2、展望由于腥味组分并非单一物质,且存在多种潜在腥味来源途径,因而在腥味脱除方法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腥味物质来源及脱除效果,针对性地在源头或含量上将其减少或消除。在饲养阶段,饲料和养殖水体等外在因素是鱼体腥味的主要来源,可通过改变这些外体环境来达到脱腥目的。将鱼捕杀后用于烹饪或工业生产加工,根据不同的品质需求可将腥味用物理法加以掩盖,仅从感官上降低腥味的影响;或是作用于腥味成分,通过化学处理或生物代谢等去除鱼类加工制品中的关键腥味成分,从而达到脱腥的效果。由于化学脱腥处理时,会带来化学物质的残留问题,对产品造成化学污染,因此,虽然此法效果较优,但基于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较为排斥。物理法则基本上不会对产品品质造成破坏,但该法不能对腥味物质专一性地去除,在脱腥过程中常会将一些营养物质一并除去。相对而言,生物法则更易被消费接受,特别是在食品工业中生物技术逐渐被推广的今天,因而生物脱腥技术的开发将是今后脱腥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食品消费上崇尚天然、追求营养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鱼制品的要求也不例外。因此,在选择除腥方法时除了要注意鱼制品需求的除腥程度和除腥方法对鱼制品状态的影响之外,还应该考虑除腥工艺的复杂程度和成本等因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