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我国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华夏旋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国台湾学者王尔敏在《"中国"名称及其近代溯源》中,对于秦汉统一之前的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进行了考察,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有178处,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其一,表示京师的意思有9处。
其二,表示国境之内的意思有17处。
其三,表示领土概念的意思有145处。
其四,表示中等国家的意思有6处。
其五,表示中央之国的意思有1处。
王尔敏认为,鉴于先秦并无政治统一的事实,所以最早的"中国"一词实际显示了当时中华族类全体的民族与文化统一的观念。
"中国"名称的由来,与这"中"字有很大关系。近代学者柳徽认为:"吾国之名为中国,始见于《禹贡》,后世遂沿用之。虽亦有专指京师,或专指羲甸者,要以全国之名为正义。且其以中为名,仅以地处中央,别于四裔也。文明之域,与无教化者殊风,此吾国国民所共含之观念也。唐虞之时,所以定国名为中者,壶具时哲王深察人类偏激之失,务以中道沼人御物。”《周易》里有29处到"中":"正中"、"中正"、"中道"、"中不自乱"等。可见执"中"、"中"和、"中"正(不"中"则不"正")等观念,素为中国古代圣人所推崇。"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中国这个"中"字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5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作"魏房";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作"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其实,这体现了古代汉民族对自己文化优越的感受,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故有"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石介《中国论》,《祖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又由于"中"者正也,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只有"允执阀中"(《尚书.大禹漠》),才可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苟子.大略》),才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貂"(《礼记.中庸》)。
但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分别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朝的正式国名为"大清国"。不过清初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而我国的一些与之交往的士大夫也以"中国"来自称。"中国"之名最先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当时我国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怀着一种传统心态,以"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国家"的字面含义着眼。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1912年元且,"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 Republic of China ”,简称"中国",英文为" China ”。从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