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歌谣
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这可能是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这是诗、乐、舞的结合。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经》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先秦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土风、民歌,包括了 “十五国风”, 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极具楚文化特色的新诗体——楚辞。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的这种诗体,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创作了《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篇章。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富变化,多用“兮”字。楚辞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追求诗情的内在美和语言外在美的统一。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体诗歌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和《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汉魏诗歌
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乐府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生活气息,句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代表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现存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与北朝乐府民歌并称“乐府双壁”。
文人五言诗
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得名)。这是一组由非一时一人创作的抒情五言短诗,言短情长,情调感伤,质朴精炼,委婉含蓄,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建安诗歌
建安年间,“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文人诗歌却呈现出“五言腾跃”的大发展局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刘勰《文心雕龙》)。建安诗歌以曹植的成就最高,钟嵘《诗品》赞其诗歌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诗歌代表作有《白马篇》等。
正始诗歌
“正始”是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9),不过习惯上是指包括正始在内的整个曹魏后期(公元240—265)的文学风貌。当时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懿父子为了篡夺政权,对曹魏宗室和进步人士实行残酷屠杀,造成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在这种强权政治的高压下,不少文人罹祸遇难,影响了作家们去直接反映现实矛盾,即使有的作者写及现实问题,其方式也往往比较曲折隐晦。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阮籍的82首《咏怀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两晋诗歌
太康诗歌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诗
歌追求丽辞缛采,开我国诗歌雕琢堆砌之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左思风力”之称。
陶渊明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诗坛才骤添异彩。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田园诗风格自然冲淡。代表诗作有《归园田居》(5首)等。钟嵘《诗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南 北 朝 诗 歌
南北朝文人诗歌
南朝代表诗人是谢灵运、谢朓、鲍照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
同宗,故又称“大小谢”。鲍照擅用七言古诗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
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后他奉命出使西魏时梁为西魏所灭,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可以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是南北朝诗歌之集大成者,为唐诗的繁盛做了铺垫。《拟咏怀》27首是他留仕北朝后的代表作。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南朝乐府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北朝乐府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敕勒歌》。
隋朝诗歌
隋诗是从南北朝诗歌向唐诗过渡的阶段。当时诗坛上多为齐、周旧臣或从南朝入北的诗人,浮靡诗风仍占主导地位;但当时初步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当时少数诗作也具有一点刚健的气息,这自是实现了南北、汉胡之间的融合的反映。在诗歌声律上,较南北朝末期更趋成熟,进一步格律化,预示着律诗的走向定型和唐诗繁荣兴盛的美好前途。卢思道、薛道衡和杨素成就较高。
唐朝诗歌
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诗风绮丽婉媚而空洞,以“上官体”为代表,主要诗人有上官仪、上官婉儿、李世民等。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以文辞俊秀驰名京都。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七绝圣手”)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诗仙”李白的名作,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诗圣”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被称为“诗史”。杜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 “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
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孟诗派”(“苦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很突出的。
晚唐诗歌
晚唐诗风渐趋纤巧,感伤气氛浓厚。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晚唐前期的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李商隐以无题诗见长,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七言绝句也很有功力。杜牧以七绝见长,其诗声情流美,伤时忧国,哀怨深沉。与李商隐齐名的还有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时称“温李”。黄巢起义前后,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晚唐后期40多年间,唐诗日渐衰落,出现了一些沉湎于歌舞声色或隐遁于山水田园的诗人,如韦庄、司空图。
唐诗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胡应麟《诗薮》)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由于受近体诗影响,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七古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沈、宋、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唐人绝句用来和乐歌唱,创作之盛,终唐之世未衰,以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牧、李商隐最为擅长。
五代十国诗歌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混战,祸乱相继,诗坛更加萧条,仅是晚唐诗歌的尾声,诗歌风格以效法白居易和贾岛为多。如张泌、和凝等。
宋元诗歌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别开天地,自有特色,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对比而言,唐诗主情韵,开朗俊健,以境取胜;宋诗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取胜。
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人的诗称“西昆体”。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而缺乏社会内容的诗,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宋诗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诗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他们都属于“江西诗派”,而能自成一家,而数陆游成就最高。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存诗近万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元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其诗内容丰富,沉挚悲凉。
明清诗歌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接着兴起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行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盛,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较有特色。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是近代诗歌史上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
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中唐词
中唐时,蓬勃发展的民间曲子词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一些著名诗人开始涉足词坛,如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经过他们的提倡,词逐渐由民间走向文坛。
晚唐五代词
作为文学的词的历史,是由晚唐的温庭筠开始的。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的词在内容上主要抒写妇女的相思离情,但语言绮靡华丽,抒情深隐细致,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开启了文人词的传统,对五代乃至后来词坛产生较大影响,人称“花间鼻祖”。
五代十国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作品多写男欢女爱,风格浓艳香软。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词主要是南唐二主(中主李 璟、后主李煜)和宰相冯延已的词。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晚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北宋词
以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为代表的时期。上承五代词风而有变化,形式上以令词为主,风格多婉约绮丽,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晏殊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他不但开拓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而且在词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音调词格等诸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欧阳修作为诗文大家而享有盛名,然而其词中的艳媚风格,适与他谨严的古文成为鲜明对照。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柳永是宋代词坛第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对宋词进行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多从都市生活中取材,但仍以男女的爱恋相思、个人的羁旅愁怀为主,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以苏轼为代表的时期。苏轼的词作可以说是继柳永后宋词发展史上的另一座重要里程碑。他以诗为词,冲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及音律的束缚,使词的内容,风格都得到很大拓展,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和地位。他开创了豪放词派,使词摆脱了音律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时期。词坛主流又复归婉约,讲求词的音乐格律,词风典雅工丽,代表人物有周邦彦、秦观、贺铸。周邦彦的作品声律严整,音乐性强,且语言精丽工巧,长于刻画描写,对南宋格律派、风雅派词人影响极大。他精于乐理,自度新曲,巧妙地采取古典诗句以入词,以致被称誉为“字字皆有来历”。他的词在形式与表现的一切方面,将历来词的手法采入无遗,达到了词的集大成的地步,因此被称为“词家正宗”,成为南宋婉约派词人的最高典型。
秦观的词柔婉清丽,情辞兼胜,被奉为婉约派正宗,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贺词笔调多变,刚柔相济。
南北宋之交出现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创言浅意深、本色当行的“易安体”。她善于炼字炼意,擅长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清俊旷逸;后期词抒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苍凉沉郁。
南宋词
南宋初期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等,多亲历靖康之变,故以词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怀,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主承苏轼但取径更广,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寓刚柔为一体。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辛派爱国词人群体。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王沂孙等为代表的格律词派。其中突出者要数姜夔、吴文英,他们同是宗法周邦彦,但姜词清空骚雅,吴词工致密丽。
元明清词
进入元代,由于曲子盛行,作词的人不多。明代写词的人不少,但成就却不高。
词在清代呈中兴气象。清初,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以情取胜,风调
酷似后主李煜。清中叶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纠浙派之偏,论词主比兴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曲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人中原地区,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饲——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扩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气。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形式: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其作品通俗平易,诙谐泼辣;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他们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趋于雅正典丽。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
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