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篆、隶书那个在先的问题,我没有研究。但何为隶书的解释解答了。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秦代,普通使用于汉魏。晋为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收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的传说。早期隶书,字型结构保留篆书形迹较多。
后在使用中加工发展,成为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它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示区别。
我想隶书的概念明确地解答了篆书在前、隶书在后。
哪个专家会这样说呢?小篆是秦朝李斯按照秦始皇“书同文”的理想,以秦国通行的篆书整理而成的一种新书体啊,总体来说仍然是篆书的书写体系。
小篆的出现,对于中国汉字的统一具有重大的奠定性意义。小篆以前的书法是金文和甲骨文。为了区别秦篆和金文以及六国篆书,把秦篆叫小篆,秦代以前的篆书叫大篆。
汉代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代汉字的古老样板字,都是以小篆为准的。例如,东汉著名的文字理论著作,《说文解字》一书的“文字”都是以小篆为准的。这就充分说明小篆在中国文字“书同文”的实现过程中,是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隶书叫汉隶,那么,“汉隶”是汉代才出现的书体吗?
事实上,汉代是隶书最通行的时代,而不是说,汉隶是汉代才出现的书写形式。
早在小篆发布之时,中国读书人的书写,已经通行“隶书”了。例如,长沙出土的秦简,大量底层的文字使用者,都是用隶书,书写文字的。有些家书都是用隶书写的。
这就是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其实仅仅是对“标准字”的规范统一。民间的书法是比较自由的书写草稿,这种草稿就是用隶书书写的。
中国古代书法史有一个传说,说有个叫“程邈”人发明了隶书,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隶书,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隶书”还是篆书的状态,但不是标准的篆书。
中国的文字使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很快速的发展,那就是文字的普及是空前的从来没有过的,特别是战国时代,私人著书的风气很浓厚,这就涉及书写需要快速的社会诉求。隶书就是对篆书的“草写”和“速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隶书,由于还有很多篆书的“胎记”,因此,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学者称之为“古隶”。
而汉代的隶书,很多都是建立在“小篆”这种字体的基础上的,因此具有新的一些特点。例如方正,宽博,有一定的棱角。例如《礼器碑》就是典型的代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