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江花红胜火……”
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的第1首.
忆江南 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此番暂不累诉《忆江南》的后两首,先欣赏一下题主所问之美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笔者认为是指太阳刚刚升起,照得江边的浪花如火焰一样红,表现江水在新的一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潜喻出江南静态中包含生机之动态美。
其思想可总结为“于矛盾中踫撞,由志在仕途的生机向上,转为安于田野寂寞逍遥。”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配图琵笆行)
白居易写诗直白,对社会多有谏言。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但过于现实必与当权形成矛盾……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配图卖炭翁)
当然关于白居易的诗,吾辈只能仰其项背,妄自菲薄的去揣测,或许只窥一斑而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君有不同观点,留下评论,共同探讨进步,是为幸矣!
答题结尾,借唐宣宗(李忱)诗,悼念他说: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此乃白老师死后,当权对他的评价,也证明了他的顺应与屈服,确实是受益于江南之景带给他的人生转折……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词出自白居易晚居洛阳时写的《望江南》组词其一。
全词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 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写的是对江南春天春意盎然、风光绚丽的深深怀念。还有两首,一首写的是杭州, 一首写的是苏州,白居易10多年前曾在两地担任过3年多的剌史,而且留下了不菲政绩和良好官声。当时这组词被传唱开来,当即在朋友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好友、与之并称“刘白”的刘禹锡就唱和了几首《望江南》词。
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积极用世,关心底层人民、劳苦大众的生活与疾苦,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现实主 义诗篇,语言通俗明畅,平易近人,如《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买花》等。他还与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晚年退居洛阳,过上了大隐般的生活,但常常对一生的追求和功业充满了向往和追忆。了解了这些,才能深 入地探讨这两句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首小词容不得起承转阖,一提笔便是直抒胸臆:“江南真好啊,那里的风景我是多么的熟悉!”,既有由衷的赞赏,又充满了自豪。随之,“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千古名句喷涌而出,将江南随处可见、最为寻常的江花与江水,在色彩上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而且不但是不同景物的对比,还有同一景物色彩层次的递进描叙,江水江花,相偎相依,映衬焕发,相得益彰。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仅是对当地景物的生动展现,更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是他对一生官宦生涯和诗歌创作的真实观照。白居易前半生久居庙堂,又辗转多地,但无论身在何处,都积极作为,体恤民情,悯农讽世,累有官勋,便似如火的江花,热情奔放,朝气蓬勃;晚年退居洛阳,垂老衰弱,难有作为,有如江水沉寂,出绿入蓝,潜其着无尽的人生感慨。不久历风尘,多经世事,怎么会写寄慨如斯?
词在晚唐,尚属余事,被时人目为“诗余”,还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与诗相比,地位甚为低下,作者寥寥,题材狭窄,为达官贵人所不屑为。白居易一生在诗歌上写下那么多鸿篇巨制,传诵当时,诗名鼎盛。而在晚年闲居,却以小词追忆昔日之美好,其中情怀,不当从词中品味而出吗?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