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司马昭之心”?根据史书《三国志》裴松之所作的注里引自《汉晋春秋》中的话:“帝(高贵乡公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看过《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曹魏政权后期,宗室曹爽与太尉司马懿争权,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一举打败了对手曹爽,掌握了魏国的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成为把持魏国朝政,并且废掉了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由于不甘做一傀儡皇帝,于是率领手下一干人冲出皇宫,要去攻打司马昭。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就是曹髦讨伐司马昭的檄文。当然,曹髦不仅没有能成功讨伐司马昭,反而刚一冲出皇宫就被司马昭手下将领成济给杀死了。
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恐怕是世界其他文化所无法比及的。孔子首创的“春秋笔法”更是为后世史家留下一套历史记录的法则。例如:一个“死”可以变化出崩、薨、卒、亡、逝等字,而每一个字又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样的,杀人这件事在老夫子那里也有着严格的用字规定,如果是臣子杀君父,那就不能“杀”字,而要用“弑”。一个“弑”字包含的意思那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对臣子的一种谴责。所以董狐那句“赵盾弑其君”,才会成为千百年来史家们治史的准则。
事实上,司马昭一生也没有推翻曹魏政权,自己当皇帝。然而,历史却把这样一个弑君的罪名安在了司马昭的头上,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成为了一句成语,司马昭就成了谋朝篡位、争权弑君的代言人。比之司马昭,在他之前逼死秦二世的赵高,害死汉平帝的王莽,毒死汉质帝的梁冀都有着比他更加恶劣的行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