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tuǒ)
庹,读tuǒ(兴化方言更接近国际音标t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合五尺。
兴化人对这个解释肯定是不满意的,理由有三:
第一,词性认定不全面。“庹”不只是一个量词,更多的时候是可以当动词用的。“庹”首先是一种动作,一种用两臂伸展开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可庹的物体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柔软,能用两臂拉开、收回。如果用两臂来庹钢筋、墙壁、土地的长度,那显然是不可操作的。二是低廉,不需要精确到分毫。如果用两臂来庹彩练、云锦、金丝,那卖家岂不可以玩出许多猫腻来?
第二,范围认定不合理。这种约略计算长度的方法,并不仅限于成人使用。以手庹物,其法原始、简单、方便,成人可用,稚童亦可用。在没有测量工具、约略估计长度无损任何人利益的情况下,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可能用两臂来庹物体的长度,与“成人”不“成人”毫无关系。
第三,长度认定不准确。“庹”是不同的人两手平伸时形成的距离,不应该具体到“约合五尺”。且不说大人、小孩两臂左右平伸时的长度大不相同,就是大个子男人与矮个子女人的一庹尺寸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庹的长短是由庹物之人两臂的长短决定的,不会都是“约合五尺”的。
我以为,清代吴任臣编撰的《字汇补》中的解释反而妥当:“庹,两腕引长谓之庹。”这就给我们灵活理解这个词留下了空间:先有庹的动作,后才有庹的长度;庹的长短与年龄无关,难有确数。
莫非在丈量爱情的长度?
我的印象中,兴化人经常用庹来估算草绳的长度。几十年前的农村,草绳常常是农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拉秧行、编草夹、打草苫等等,都要庹几十框草绳去用。阴雨天、农闲时,忙惯了的农人就会用搓草绳来充实枯涩的时光。搓绳之前,先要用木榔头把稻草捶得发穰,就是要使稻草绵软下来,又不至于破坏稻草的韧性。搓绳是很伤手的,但农人们长满厚茧的手总能把稻草搓揉的服服帖帖。半天下来,搓绳人的身后便会长出一堆麻花一样的草绳来。他站起身来,用两臂一伸一缩地庹绳,把草绳一圈圈地收在自己胸前,嘴里默念着一连串数字。他知道自己搓了多少庹的绳,也算得出这些绳可以派上哪些用场。他转身把草绳挂在泥墙的竹钉上,让墙壁顿时多出一份勤劳的证明。望着金黄色的草绳,他似乎嗅到一股泥土的香味,感受到一阵阳光的温度,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顺便一说,庹也是一个不常见的姓,据说原为土家族(古巴人后嗣),现在大部分已定为汉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被界定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