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伏是指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共十天(一说二十天);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共十天。合称为三伏,一共三十天(一说四十天)。自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其中从中伏到末伏,温度尤高,因此有热在中伏的说法。与之相对的便是三九,所谓的三九即是从冬至日起见九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止共八十一天,称数九寒天。冬至后茅三个九,即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为三九天,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民谚对三九的刻划最形象生动: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衣担,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是一年最酷热之时,三九是一年最寒冷之日,均有标致性节气为凭。热在夏至后,冷在冬至后,分别以夏至冬至后为据。夏至阴生有三伏,冬至阳生数九九。
在我国,阴阳历合用,创造了24节气,得了个“农历”,还有闰月,后又创造了干支纪年、月、日、时,又多了个“干支历”,再依干支日排序,定出春社秋社,入梅入伏等等,如夏至后定三伏,就是以交夏至后看日干排序,初伏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到第四个庚日,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算中伏,中伏有时会有二十天,因为末伏必得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算起。所以三伏有是三十天,有时是四十天。这要看日干支排序中的庚与夏至远近关系而定,夏至后就见庚与距离远见庚是不同的。夏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夏至到立秋这一段时间,北半球昼长夜短,阳光直射时长,最热。故有热在三伏之说。
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无直射,多寒冷,冷在三四九。所以冬至后有数九之说,伏是以庚定,九有是壬定,而数九不以壬定,即从交冬至数起,逢九一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九九八十一。冬至数九共八十天,冷在三四九,是指冬至后第十八天到三十六天这一段时间为最冷。依节气排序三伏在大暑前后到立秋后之一段,三四九则是在小寒大寒这一段。
中国农历中有“三伏”和“三九”之说,具体时间段是如何计算的?又有何演变的呢?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气温最高的季节。《史记正义》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因此有热在“三伏”之说,乃指盛夏暑热季节。
历书中的“三伏”日期,每年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编排的,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为“末伏”。按说夏至日白昼最长,受日照时间也最长,此时应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然而三伏天却为什么是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算呢?
原来夏至时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由于春天刚过不久,地面积累的热量尚不多,还不至于使气温一下子升的很高。而到了三伏天,地面上积累的热量越来越多,白天吸收的热量远远超过夜晚所散去的热量,加之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从而促使气温急剧上升,故此形成了一年中最高气温。
“三九”,则是一年中最冷、气温最低的阶段。“冬至数九”,它的起算方法是从冬至这天起算,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即从冬至日往后数九天为“头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第三个九天叫“三九”,一直数完第九个九天共八十一天,称为“九九”,而“三九”是其中的第三个九天。
“冷在三九”,冬至进九,但最冷的阶段则要数“三九”天了。因为冬至交节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处于北半球的我国,虽然在这一天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受太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最短,但地面上过去积累的热量还未散发尽,而弥补了地温的不足,因此气温还不至于一下子降到最低。
到了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三九”天,地面积蓄的热气已释放完了,地面热量支出大大超过热量的收入,加上此时北方的强冷空气和寒潮又不断地侵袭我国,往往会出现全年中最低气温值,从而成为全年中最冷的时节。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