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瓷简史

日本陶瓷简史图1日本陶瓷简史图2

1. 土器

绳纹土器

日本陶瓷的历史开始于绳纹土器。一般认为,绳纹土器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土器。这一名称由“Cord marked pottery”发展而来,是大森贝塚的发掘者美国学者Edward Sylvester Morse最先使用的。根据放射性碳十四的测定结果,绳纹土器最早可以上溯到12000年以前,存续时间达一万年以上。其器形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六期: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晚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地域来细致划分、编年研究。总而言之,绳纹土器多种多样。草创期有豆粒纹、隆线纹的器物,中期为火焰型,后期有龟冈式,从中期到晚期的代表性器物还有土偶等。绳纹器一般用粘土泥条盘筑而成,野烧,即烧成时不用窑室,烧成温度在800度到900度。

弥生土器

绳纹器之后出现的是弥生器,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以北九州为中心展开。这一类器物最早出土于1884年东京都本乡弥生町的向丘贝塚(弥生町遗迹),因此得名“弥生”。弥生器诞生的一大原因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由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向农耕生活。开始出现的是多种适于农耕生活的器形,比如贮藏用的壶、煮水用的甕、作为食器的高杯等,它们构成了这类器物的基本组合。地域不同,则弥生器物的种类、装饰也会变化,有时会表现出来自绳纹器的影响。弥生器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以远贺川式为代表,中期则以须九式为代表。

土师器

继承弥生土器出现的是古坟时代的土师器,名称来源于平安时代的《倭名类聚抄》和《延喜式》等文献。土师器是古坟时代以降日本古代素烧陶器的总称。古坟时代的土师器和绳纹土器、弥生土器一样,都是用粘土泥条盘筑成型的,在氧化焰条件下低温烧成。器物的种类构成基本承袭弥生器,用途大致分祭祀用和日用两种。土师器的出现受须惠器影响很深,一般来说,贮藏用的是须惠器,烹煮用的是土师器。

须惠器

须惠器属于朝鲜半岛陶器的系统,在初期器形上来自朝鲜半岛的影响尤其明显。须惠器的出现代表着日本陶瓷史上最早的技术革新,包括开始使用龙窑和辘轳成型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了高温的还原火焰,开始大量生产。这些从朝鲜半岛传入的新技术可以上溯至中国商代的灰陶技术。须惠器的主要窑场是大阪府南部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的陶邑古窑址群,其生产活动开始于古坟时代的公元5世纪初,后来这里的技术向全国各地传播。到7世纪,须惠器的器形发生变化,出现了仿照中国和朝鲜金属器的产品。奈良时代末期,流行新出现的灰釉陶器和施釉陶器,须惠器走向衰退,但其技术继续存在,并成为后来中世陶器生产的基础。有时也归于炻器一类(Stoneware,日语翻译为“炻器”)。

中世·近世的土器

大约从公元6世纪开始,一种应该由土师器发展而来的黑色土陶在东部日本出现,须惠器从8世纪开始衰落后,这类陶器又出现在近畿以西的地区。发展到11世纪以降,从这类土器中演变出一类以碗盘为主要品类的瓦质土器,在西日本被大量生产。在进入中世以后的土师器多为膳食用的小盘、土锅、釜,而从中世开始到近代甚至现在,瓦和烘烤板也一直是土师器的主要品类。

2. 陶器

古代的陶器

日本陶器始于7世纪后半期,这时出现的是以绿釉陶为代表的施釉陶器。这既是日本受到的中国和朝鲜半岛影响的结果,更体现了古代日本在国家草创时期的活力,那时的日本对中国、朝鲜半岛文化满怀憧憬,积极吸收。奈良·平安时代(公元538年至公元794年)的陶器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三彩和绿釉的低温铅釉陶,一类是高温灰釉陶器。前一种是中国唐三彩和朝鲜半岛绿釉陶器影响下的产物,主要有以正仓院三彩为代表的奈良三彩和绿釉陶器等彩釉陶。文献记载它们在当时被称作“瓷”、“瓷器”或者“青瓷”。后一种则是从8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在日本爱知县的猿投窑,在当时被叫做“白瓷”。它们是日本最早的施釉陶瓷器。

(1)彩釉陶器

彩釉陶器是在铅釉的基础上加入铜、铁、白石等作呈色剂进而获得绿色、黄色、白色等彩釉的陶器。依据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成果,日本最早的彩釉陶是7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的绿釉陶,之后才是三彩,其影响来自朝鲜半岛。而朝鲜半岛在公元5世纪时受中国影响烧造出绿釉陶器。

奈良三彩的原型是中国的唐三彩。唐三彩在中国主要是陪葬品,而在日本,三彩陶器多出土于寺院遗迹,则可见主要用作佛器。奈良三彩有多种器形,多出土于和祭祀相关的遗迹,可见其用途特殊。比如著名的正仓院三彩,就有史料记载其曾用于东大寺仪式,在天平圣宝4年(公元752年)在大佛开眼仪式上就被使用。另外,三彩的火葬纳骨器,也就是骨灰罐,出土的例子也很多,特点在于器形,被叫做“药壶”,非常独特。研究推测这些奈良三彩器物由当时都城的官营工房制作。

到公元8世纪后半期,奈良三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二彩和绿彩器物成为生产的中心,但质量下降。大约是在9世纪初,进入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公元1185年),就只有绿釉这种单彩釉陶盛行了,产地是爱知县的猿投窑、尾北窑和山口县的长门窑。产品造型多仿金属器,也仿当时开始输入的中国越窑系青瓷,可见那时日本对金属器皿以及中国青瓷的喜爱。平安时代流行的绿釉陶到11世纪前半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2)灰釉陶器

灰釉陶是一种高温烧成的硬质施釉陶,釉药中含有草木灰。灰釉陶最早出现在8世纪后半期的爱知县的猿投窑,以须惠器的制作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其实,在须惠器上已经偶有自然釉出现,由烧造过程中落灰造成。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自然釉现象进行生产。这一阶段的自然釉被称作原始灰釉,处于自然釉向灰釉转变的过渡阶段,但具体判断时还比较困难。

灰釉陶的产地以猿投窑为中心,从爱知县西北部一直到岐阜县南部的尾张、美浓地区,进而延伸到更远的东海地区。一开始的产品多模仿须惠器,器形有长颈瓶、水瓶、短颈壶等,也模仿中国的越州窑系青瓷。从11世纪末开始,猿投窑的生产中心不再是灰釉陶,转而大量烧造山茶碗。但在东海地区,灰釉陶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2世纪末。

中世的陶器

日本陶瓷史上所说的“中世”指的是平安末期开始到镰仓室町时代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是日本古代窑业生产逐渐展开、新的窑业体制得以确立的时期。一方面,土师器系统的土器继续被烧造,同时,须惠器系统和瓷器系统的陶器生产也在继续。

(1)须惠器系陶器

以平安时代须惠器的技术为基础诞生的中世陶器,皆以高火度烧结而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和须惠器一样以还原火焰烧成的灰黑色陶器,一种是以氧化焰烧成的红褐色陶器。前者的产地最重要的是珠洲窑(石川县),还有鱼住窑(兵库县)和龟山窑(冈山县)等。后者的代表性窑口是备前窑(冈山县)。器物种类主要是壶、甕、擂钵(研钵),与土师器类产品品类一致,基本上都是日用器物。珠洲窑产品的特点是带有梳纹和押捺纹,器物表面呈灰黑色,风格独特。备前窑产品则胎质呈独特的红色,颇显粘土质感,而且造型厚重。虽说由须惠器发展而来,但它们又都展现出迥异的崭新魅力。备前窑在镰仓时代前期实现了生产的转型,从还原焰烧成转变为氧化焰烧成,一直持续到近代。而珠洲窑开始用的也是还原火焰,由于生产不及越前的产品,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2)瓷器系陶器

(a)山茶碗窑系陶器

公元11世纪末期,灰釉陶淡出历史舞台,取代其登场的是山茶碗窑系的无釉粗制陶器(白瓷系陶器),产地广布于东海地区。俗称“行基烧”、“藤四郎烧”,是一种大量烧造的无釉日用杂器。最初以灰釉陶系的碗、盘类为生产中心,渐渐地,出现了仿中国白瓷的产品,比如四耳壶等。窑址主要分布在爱知县、岐阜、三重、静冈等地,以爱知县为中心,目前已知的窑址遗迹有2000处以上,生产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中期。

(b)烧结陶器

从公元11世纪末开始到公元12世纪的平安时代末期,以壶、甕、研钵为中心的一种“无釉”烧结陶器被大量生产。产地以常滑、渥美为中心,延伸至越前(福井县)、信乐(滋贺县)、丹波(兵库县)、加贺(石川县)等地,又从东海地区向北陆、东北扩展,继续在西日本各地传布。产品沿袭了古代的灰釉陶技术,是在氧化焰条件下烧成的硬质陶器。虽然被叫做“无釉”,但名不副实,大体上还是有釉的,只不过多为自然釉,而其这类产品往往艺术魅力非凡,已经足以体现陶瓷釉子的装饰效果了。另外大量烧造的还有一种“刻纹壶”,描绘多种日本风格浓郁的装饰纹样。而从属于那一时期的出土遗物来看,收纳火葬遗骨的藏骨器和经筒外部容器也不并不少见。

(c)施釉陶

濑户、美浓是日本中世窑业的一个中心,尤其作为这一历史时期唯一烧造施釉陶的窑口,更应多施笔墨加以介绍。一般认为,濑户的窑业以猿投窑、山茶碗窑为基础,这在12世纪已经确立。濑户窑是在已有的灰釉的基础上,引入了铁釉、褐釉,并使用印花、划花、贴花等多种装饰手段,仿照中国北宋到元的多种代表性产品进行生产的。仿造的对象有龙泉窑系的青瓷、白瓷、景德镇窑系青白瓷。产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佛具,丰富多彩,各色各样。13世纪以降,它烧造四耳壶、瓶、水注等高档产品,与从中国进口的器物一道被国内的富裕阶层使用。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市町时代,茶汤文化勃兴,世人追崇从中国进口的所谓“唐物”。以此为背景,从14世纪开始,濑户窑模仿中国陶瓷器大量生产天目茶碗(黑釉茶碗)和茶叶罐等茶具陶器。进入15世纪,濑户系施釉陶器的生产中心转移至岐阜县的东美浓地区。

近世的陶器

(1)室町·桃山时代的陶器——茶陶隆盛

(a)濑户系施釉陶器——濑户·美浓

从室町时代后期开始,美浓窑一度模仿中国陶瓷生产的态势陡然一变,开始烧造以濑户黑和黄濑户为代表的自己独特的产品。前者是半筒形的茶碗,釉色漆黑为其特征。后者用黄釉,有时也用叫做“胆矾”的绿釉。釉色有独特的胎土映衬,再配以端正的造型,别具一格。这类器物产生的背景是当时茶文化的兴起与流行,以及人们对唐物的喜爱追崇。那时,在京都和堺等地方,闲寂茶文化(詫茶)盛行于町众(市井阶层)之间,因此需要与之匹配的茶具。于是,后来的室町时代末到桃山时代,日本本土烧造的(和物)茶具地位飙升,烧造一时间极盛。同时所谓的“高丽茶碗”等从朝鲜半岛进口的陶瓷器也十分流行,对日本的和物茶具产生了影响。

这一时期,又是濑户美浓的陶瓷生产进入技术的革新期。过去一直使用的半地下式的龙窑转变成为能够高温烧造并且大量生产的半地上式龙窑。所以,从天正(公元1573年至公元1592年)开始到文禄·庆长年间(公元1592年至1600年),产品不仅有濑户黑、黄濑户,还有使用长石釉的白釉陶(日本最早的白色陶器)、以及绘有铁锈花纹样的志野陶器等以茶具为主的各类食具。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濑户、美浓成为桃山陶器的一大产地。庆长年间中期,美浓开始使用从唐津传入的热效率更好的连房式龙窑,开发出了新的烧成技术,这是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量而进行的举措,带来的是织部型产品产量的提高。织部陶器用鲜艳的绿釉和铁绘花纹装饰,强调器形的扭曲之美,造型往往奇特而挺拔,而且有的加入了西洋的审美趣味,比如说使用十字架和欧式染织服饰花纹,可谓集时代最新潮的文化于一身,开辟出陶瓷器审美的一个新领域。织部陶瓷得名于作为茶艺家的武将古田织部(1543-1615)。那个时代崇尚茶道文化,茶艺家具有很高文化影响力。作为流行茶具的织部陶器也因此成为时代性的象征。

(b)软质铅釉陶器——乐烧

京都,著名的茶道家千利休(1522-1591)指导初代长次郎(?-1589)烧造出了乐茶碗,乐烧由此诞生。根据《茶会记》记载,在天正14年(公元1586年)出现了“宗易形”茶碗和“今烧”茶碗,它们应该就是长次郎制作的乐茶碗。作为乐烧陶器的鼻祖人物,初代长次郎本是一名泥瓦匠,但从他早期的作品“狮子六盖瓦”来看,此人有非凡的雕塑技术,但是他的茶碗作品却表现出迥异的艺术性格。若进行比较研究的话,的确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乐烧器物的一大特征是成型不用辘轳,完全手捏,属于低火度烧成的软质铅釉陶,主要有黑乐、赤乐两大类,还有二彩、三彩,显示出当时从中国南方传入的三彩制陶方法的影响。京都的“玉水烧”和金泽的“大樋烧”也属于乐烧。进入江户时代,精通书画和工艺,多才多艺的本阿弥光悦(1558-1637)和长次郎的后继者常庆,将乐烧进一步发扬光大。作品表现出益加丰富的艺术性,风格自由,妙趣横生。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赋予了乐烧茶碗更多新的可能性,至今仍然赢得人们的高度评价。

(c)无釉烧结陶器——备前·信乐·伊贺

随着茶道文化的兴起,中世以来一直以壶、甕、擂钵为主的烧结陶器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信乐、备前这两种和物陶器,其实很早就被用于茶道,一般是作为净水罐。在《茶会记》中可以见到“信乐水指”、“水指备前物”这样的记载。从此,这些原来的日用杂器就更多地被别用作茶具了。例如有一种信乐陶器名为“鬼桶”,就是茶道用具的一种净水罐。备前陶产品中有很多高级的净水罐和花瓶。其特征是胎质略显红色,土味十足,感觉厚重,造型气度豪放,颇具艺术魅力。在三重县上野市和阿山町一带的伊贺地区的产品也主要以茶道的净水罐和花瓶闻名,风格与当时人们所喜爱的豪放风尚相符,对比强烈,是所谓“破格之美”时尚的代表。其中又以一种叫做“玻璃釉”的自然釉装饰和带有焦红黑色土味的陶胎最为突出。

(d)朝鲜系施釉陶器——唐津

唐津陶器诞生于天正年间(公元1573年至1592年),推断的依据是一件带有天正20年(公元1592年)铭文的遗物以及各地的考古发掘调查结果。文禄、庆长年间(公元1592年至公元1614年),不少朝鲜的陶工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佐贺县、长崎县一带的备前地方,刺激了当地的制陶产业。初期的窑场设在岸岳(鬼子岳)一带的山里,多是龙窑。这种窑炉是朝鲜陶工引入的,热效率高,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进入庆长年间(公元1596年至公元1614年)中期,连房式也就是多室龙窑开始出现在这一地区,进一步提高了产量。同时这种日本从未有过的窑炉也开始向美浓等地乃至日本全国传播开来。拥有这样的技术背景,唐津的产品开始大量在国内流通,一跃成为著名的陶瓷产地。产品的面貌体现出来自朝鲜半岛和美浓的影响。高级品多是茶道用具,有模仿高丽茶碗的产品,还有净水罐、花瓶、小碟等。到后来这里生产的一般餐具也超过美浓,占领了国内市场。代表器物有铁锈花釉下彩绘陶和挂有长石釉的“绘唐津”。产品经修坯、利坯,生产使用脚踏辘轳,装饰还会用到镶嵌的技法,这些都是从朝鲜半岛引进的新技术。从此以后,在西日本,唐津逐渐演变成为陶瓷的代名词。除去唐津,西日本各地也出现诸多朝鲜系统的施釉陶器窑场,比如福冈县的高取、鹿儿岛的萨摩、熊本县的八代、福冈县的上野、山口县的萩、冈山县的伊部。总之,这是日本窑业大发展的一个时期。

(2)江户时代的陶器——京烧

从庆长末年开始到元和年间(公元1615年至公元1623年),京都不仅有乐烧,还有粟田口烧和清水烧。大约是正保4年(公元1647年),野野村仁清(生卒年不详)在御室仁和寺门前搭起了御室窑,于明历2年(公元1656年)左右开始制作彩绘陶器。江户时代陶器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其实,在陶器上进行彩绘的尝试早已出现在了肥前的产品中。当时有从越南地方进口的交趾系彩釉器物,带来了技术方面的影响。陶器的釉上彩绘,即使是中国也不曾见有,应该是仁清的独创,更应该多加关注。

野野村仁清在金森宗和(1584-1656)的庇护之下,得以发挥完美的造型能力和纤细致密的彩绘技法。他的作品优雅华丽,符合王朝审美趣味,服务对象也以宫廷为中心。仁清本名清右卫门,之所以叫作仁清,是因为他的窑炉则设在仁和寺,于是自己取二者的头字“清”和“仁”,自命为“仁清”,并以次在作品上留款。这一举动也是他作为陶工的一大创举。

仁清的弟子尾形乾山(1663-1743)于元禄12年(公元1699年)在洛北鸣泷泉谷开窑创作。因为地处京都的“乾”位,自号“乾山”。乾山在对白色化妆土的利用以及釉下彩绘等诸多方面都有他自己的独创。受到兄长,也就是琳派的代表大画家尾形光琳(1658-1716)的影响,乾山在陶艺上酝酿出与之相应的绘画性风貌。光琳也时常在乾山的陶器上作画,留下了不少二人的合璧之作。乾山在作品上也留自己的墨书款识,使器物获得某种名牌效应吧。另外,乾山还著书《陶工必用》,总结了自己从仁清那里学到的知识技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阐发,成为后世学习京烧的必读书目。

幕末,京都名工辈出。有最先在京都烧制瓷器的奥田颖川(1753-1811),颖川门下有受中国清代著名陶书《陶说》影响开始制陶的文人青木木米(1767-1833),还有风格多种的仁阿弥道八(1783-1855),以及将中国的金襕手、交趾红绘、青花等多种中国瓷器的技法纹样引入本国茶具制作的永乐保全(1795-1854)。京烧的传统延绵不绝,至今仍然兴盛不衰。

3. 瓷器

瓷器的开始

从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学成果来看,日本最早的瓷器应该出现在唐津的陶瓷窑场,时代是在17世纪最初的十年。宽永14年(公元1637年),锅岛藩商注意到了瓷器中蕴藏的商品价值,开始介入有田地方的窑场的运作,对其进行整理和统合。之后,有田的窑业生产中心转向瓷器。得益于锅岛藩积极采取的保护和奖励政策,有田窑业发展迅速。草创时期,朝鲜半岛的影响依然需要注意,当时从中国进口大量明末民窑产品对日本瓷业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如此,此时的瓷器产品虽说是早期,但也开始制作青花器物了。初期(到17世纪40年代)的产品一般叫初期伊万里,朴素但装饰绘画自由奔放,笔力强劲。“伊万里”这一名称得名于有田一带出产的瓷器主要输出的港口是伊万里港。而近些年来,也有提倡用产地命名的,将其称作“肥前瓷器”。至于有田窑产品具体的生产、消费流通等还有待于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

彩绘的诞生

一开始,有田窑仿照中国青花进行生产,宽永末年开始到正保初年的17世纪40年到左右,可能也烧造彩绘瓷器。关于彩绘瓷在日本的发端,现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酒井田柿右卫门家的古文书《觉》来推断,当时日本的匠人向在日中国人学会了这方面的技术。而且,中国景德镇民窑的南京红彩、漳州窑的吴须赤绘(釉上彩绘瓷)等大量输入日本,也必然带入相当的影响。有田进入了生产彩绘瓷的时代,产品有古九谷样式、古伊万里样式、锅岛样式,绚烂豪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基调查,为古九谷样式器物产于有田提供了有力证据,进一步完善了这里彩绘瓷的考古学编年。

(1)古九谷样式

“古九谷”这一名称来源于此类产品最早出现在大圣寺藩的九谷窑。但近些年,在山边田窑也出土了古九谷的彩绘瓷坯,还有彩绘作坊遗迹、赤绘町遗迹也出土了古九谷的彩绘陶片,时代定在17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所以现在的主流观点变成,古九谷是肥前和有田生产的早期的彩绘瓷器。这时的瓷胎还不算是十分精致,但绘画风格大胆,笔致豪放,造型新颖,足以弥补胎体的缺憾。产品有流行的宴会用大盘等。装饰纹样有时尚的小袖和服使用的染织图案(参见《御ひいながた》,宽文7年,1667年版),还用明末《八种画谱》里出现的图样。总而言之,古九谷瓷器上积极使用了当时喜闻乐见的流行纹样,并配以菱形纹、龟甲纹等几何图案,设计巧妙,独具匠心,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不仅如此,古九谷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绝不重样,即产品“独一无二”。这种“限定品”的价值正符合国内富裕阶层的需要,能满足那种特殊的消费心理,因此占有相当的市场。但是,近些年,在东南亚据说也出土了古九谷瓷器。那么,就需要重新对古九谷产品的流通问题进行讨论。另外,有考古发现证明石川县的九谷古窑在明历元年(公元1655年)已经开始瓷器生产。因此,也需要对传世古九谷等相关问题进行再考。

(2)柿右卫门样式

柿右卫门样式一般指有田烧造的用于出口的高档彩绘瓷,其名称由来和初代酒井田柿右卫门(?—1666)有关。初代酒井田柿右卫门是为日本彩绘瓷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

彩绘瓷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白瓷技术。随着白瓷胎体制作技术的改进,有田创烧出一种叫做“浊手”的乳白色瓷胎,根据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时间应该是在延宝年间(公元1673年至公元1680年)的17世纪70年代。伴随着浊手白瓷的出现,以色调明艳的红彩彩绘为基础,柿右卫门样式逐渐成形。产品带有描绘精致的花卉纹动物纹,线条纤细而优美。胎体大多用辘轳成型,然后进一步修坯,器壁很薄,造型极为端正,轮廓鲜明,纤秀而挺拔。赤绘町遗迹的出土情况说明了柿右卫门样式是以古九谷样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但是,它主要仿照清朝康熙五彩等中国景德镇窑的彩绘瓷器,曾经是中国制品的代用品,在日本国外拥有市场。而古九谷样式的市场主要在日本国内,二者风貌大相径庭。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柿右卫门样式的产品还包括模塑的人偶,赤绘町就出土了很多模具。

柿右卫门样式的瓷器经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出到欧洲市场。欧洲在18世纪初,开始能够制作瓷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的窑场都曾大量仿制日本的柿右卫门瓷器。

(3)古伊万里样式

江户时代的肥前瓷器中,一部分是17世纪40年代以前的产品,叫做“初期伊万里”。与之相对应的是17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的模仿中国景德镇的五彩和金彩的“金襕手”彩绘瓷器,就是“古伊万里样式”。

万治2年(公元1659年),有田代替了中国的景德镇,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东南亚和欧洲输出东亚瓷器的重要产地。出口的产品主要仿照明代后期的五彩器物,或是带有当时欧洲流行的巴罗克艺术趣味,装饰丰富的甚至可以说是过度装饰,被称为“染锦手”。元禄年间(公元1688年至公元1704年),有田窑又开始模仿景德镇嘉靖(公元1522年至公元1566年)万历(公元1573年至公元1619年)的金彩器物进行生产。具体是在已有的“染锦手”的基础上,再施以金彩绘画纹样,产品就是所谓的“金襕手”。它们不仅逐渐代替了柿右卫门样式占领了日本国内的市场,也满足了海外欧洲市场的需求,成为热销产品。

(4)锅岛样式

随着瓷器生产的确立与展开,其商品价值也在高涨。于是有田的藩主锅岛藩加强了对瓷器生产体制的管理,在正保4年(公元1647年)设有田皿山代官。宽永年间(公元1624年至公元1644年),又在有田的岩谷川设藩窑,归藩直接管理经营。这样看来,藩窑应该理解成是一种官窑。藩窑的产品一方面作为藩主的日用品,另一方面又是藩主外交的高级礼品,用于向将军贡奉、与各大名、朝臣礼尚往来。于是,锅岛样式的瓷器应运而生。

宽文年间(公元1661年至公元1673年),藩窑转移到有田的南川原,在延宝3年(公元1675年)又转到伊万里的大川内山。当时,藩窑仿照中国的景德镇官窑体制,高度分工,而且整体对产品的规格等采取非常严格的管理。如此一来,掌握最高技艺的匠人得以在这里制作出近乎完美的作品。元禄年间(公元1688年至公元1703年),大川内山藩窑迎来了最盛期。锅岛样式器物的代表产品叫做“色锅岛”,属于彩绘瓷,官窑风格,纹样具有显著的日本特色,线条洗练,绘画流畅。代表性的器型是一种木杯形状的深盘,底足较高,尺寸有一尺、七寸、五寸、三寸多种,规格严谨。

瓷器的拓展

公元17世纪40年代50年代间,有田的瓷器生产逐渐脱离了一直以来朝鲜半岛的技术影响,而以中国窑业技术为基础,进入大规模的体制转换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清两朝交替的内乱时期。由于战乱,南方的窑业技术流散到社会,对海外的日本也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不容忽视。到1661年,景德镇的瓷器输出由于中国政府的迁界令一度中断。有田代替了景德镇,产品输出大量增加。165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有田窑订购了大量产品。为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有田引进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技术改革,其产品足以与景德镇瓷器匹敌。肥前瓷器大量向海外输出。在17世纪五六十年代,仿照中国明末青花大盘的“芙蓉手”产品数量极多。彩绘瓷技术也不断提高,产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主要在欧洲,受到广泛的好评。

1684年,随着迁界令的解除,景德镇恢复了产品的出口,肥田瓷器的需求量骤减,生产转向国内市场,产品主要变成青花类的餐具等日常制品。低价和技术的简便化使这里的产品逐渐整齐划一,但也变得单调,可是,瓷器也因此能够进入平民百姓的世界,得到普及。此时瓷器生产虽说主要集中在有田一地,但石川县的九谷窑、广岛县的姬谷窑也是现在已知的为数不多的两处重要窑场。由于瓷器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锅岛藩采取技术保护,严防产业技术外流,但毕竟做不到万无一失。到公元18世纪,九州各地开始了瓷器生产。天明年间(公元1781年至公元1788年),京都也可以烧造瓷器了。18世纪后半期,砥部烧(爱媛县)、须惠烧(福冈县)、小峰烧(宫崎县)、意东烧(岛根县)等等,瓷器生产在日本很多地方展开。文化年间(公元1804年至公元1818年),濑户窑成功烧出了青花瓷器,之后产量不断提高,逐渐凌驾于瓷器的发祥地有田。到后来,“濑户物”甚至就演变成为东日本陶瓷器的代名词了。

日本陶瓷简史图3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1月23日 14:58
下一篇 2023年01月23日 15:06

相关推荐